医保局表态:挤压流通环节不合理水分,大批经销商要遭淘汰!_

原标题:医保局表态:挤压流通环节不合理水分,大批经销商要遭淘汰!

作者:雷公

来源:健识局(jianshiju01)

全文1685字,阅读需5分钟

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在《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答记者问》中表态,要挤出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水分,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集中带量采购制度,将更多产品纳入集中带量采购。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部署,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将常态化开展,符合条件的品种都将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持续扩大采购范围,挤掉虚高空间。同时,适当延长将带量采购协议期,进一步稳定市场供应和行业预期。

随着带量采购逐步推进,这将直接缩减医药流通的中间环节,让药品直接从生产企业—商业公司—医疗机构三步走的过程简单、透明,也彻底消除了医药产业灰色利益的输送空间。

业内普遍认为,今后药企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传统的营销模式将难以为继,大批的经销商将面临淘汰。

药价虚高

仿制药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倍

事实上,在传统“招采分离”的模式下,只一味地关注降低价格,并未保证量价挂钩,导致企业的产品降价后,产品的销量没有直接增长,一度陷入“降价死”的怪圈。

然而,不少药企为了防止“降价死”,经常选择将产品新瓶装旧酒,经过改名变新药,高价再上市,从降价变成涨价。

国家医保局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从绝对价格水平看,相当一部分产品价格长期存在虚高水分,一些仿制药价格水平高于国际价格2倍以上。

显然,流通环节费用占价格中的主要部分,这也就是集中带量采购降价的主要空间。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表示,据相关部门对一百多种常用药的审计调查,药品销售价格平均为药品生产成本的17-18倍,生产成本只占价格中极低的比例。

随着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广执行,无论是过期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都很难诞生大品种,药品的销售价格将直线下降,行业竞争态势从过去的品种竞争时代。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过去的政策红利下,依靠爆款单品种打天下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企业的成长必须靠产品梯队的迭代来实现。

硬币总有它的另一面,国家医保局在打击流通环节的同时,也强调要让低价药重回市场。据《答记者问》显示,由于流通模式原因,低价产品反而难以打开市场,被高价产品“逆淘汰”,患者难以低价买到产品。

国家医保局表示,在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以后,通过带量采购、确保使用,企业不再需要进行销售公关,也将一批低价药“复活”后重新送到患者手中的功能。

量价挂钩

大批经销商将遭淘汰

随着药品集采的陆续落地,整个医药市场将会重塑。

按照过去医药产业的销售模式中,有上万家经销商在整个销售终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让整个产业的利益链条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成本,滋生了一系列的权力寻租。

从公开的数据显示,一个药品的生产成本仅占药品零售价格的10%,出厂的费用占终端费用20%左右,中间的费用成本占60%-80%,重销售而轻研发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

为此,国家医保局于2018年11月启动4+7带量采购,意在真正实现了带量采购、招采合一,给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有利于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申报,真正实现量价挂钩,杜绝“带金销售”。

对于带量采购对行业引发的巨大震荡,在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看来,这是一个优币淘汰劣币的过程。

“一些中选的上市企业的股票估值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性提升,市场是客观真实的。另一方面,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创新就是要解决劣币淘汰良币问题,真正让市场以优币淘汰劣币。”

这场改革是对既有利益藩篱的破除。在带金销售的年代,中间环节水分可以高达20%左右,在其背后,不仅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大处方、大检查问题也十分突出。

业内普遍认为,带量采购的实施将呈现常态化,也意味着生物医药行业格局调整进一步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压缩了销售环节的费用,非专利药进入微利时期后,药企的营销模式要转变自身的营销模式,主要专注于新药研发以及创新,才是未来药企真正的出路。

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和省市级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药价将全面下降,带金销售的营销模式将成为历史。在这场寒潮中,不能及时做出调整的企业、药企、经销商都将遭到淘汰。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