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保卫阵地战斗了60年,他总结了这些经验送给大家】

原标题:在健康保卫阵地战斗了60年,他总结了这些经验送给大家

保卫群众健康,冲锋在预防战线的他,一干就是60年……

2020年1月,上海在暖冬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胡锦华的健康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一年——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他工作的第60个年头,在21世纪第3个10年的开头,他依然热情、恳切而精神高涨地在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条路上健步如飞。

胡锦华谈论健康教育工作

前不久,复旦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现代健康教育学》,这是一本全面、科学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而且系统地概述了许多常见疾病和慢性疾病在全国的发病和控制情况,通过展示全球各地的成功案例介绍了科学的预防和管理模式。一生心力扑在健康教育事业上的胡锦华应邀担任本书的名誉主编,他真诚地希望医务工作者能从中获益,也希望医学院的老师们给广大的医学生——我们未来的卫生事业工作者们“好好讲一讲”。

胡锦华谈论健康教育工作--视频

-1-

“我对工作的热爱,是在工作中发现的”

谈及工作履历,胡锦华首先坦率地纠正了《医学界》的一个误解:“大学?不,我没有上过大学。”

胡锦华小时候跟着外公长大,外公懂一些医术,在艰难时局中依靠行医养家糊口,出于这样的经验,他告诉胡锦华“学医是一个稳妥的选择”。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胡锦华并没有能上大学,听从了外公的建议,他进入中专学习了“医学”。

“当时进到公共卫生专业,也不是太懂,换专业又太麻烦,就先这么学习下来了。”胡锦华对于刚开始接触“医学”时的懵懂并不避讳,“ 我对工作的热爱和认可,是在工作当中发现的。

中学毕业便参加工作,并没有让胡锦华觉得有什么低人一等的地方,相反,他对于自己能早早走入社会为人民健康服务而倍感骄傲,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胡锦华现在依然洋溢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和高兴。

-2-

卫生和爱国,有机结合!

“当时上海卫生教育馆也刚刚建立,对于我这个小年轻,已经工作很久的前辈们都很照顾。”胡锦华向《医学界》介绍60年前的基本卫生工作,“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热情很高。这是我们中国卫生工作的一大特点,能够把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比如‘爱国卫生运动’,很多外国人想不明白, ‘卫生’怎么和‘爱国’结合呢?但是我们做得很有效果。”

“现在你们年轻人已经想象不出来了,比如当时上海的南市区,居住条件其实很差,但是卫生工作大家做得很积极。”胡锦华聊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劲头忍不住笑着比划起来,“当时每周四是全上海大扫除的日子,你是不知道,一打铃,弄堂里的居民都出来了,大家洒水扫地擦灰,各尽其职……我们当时也是顺群众的热情,把大家组织起来宣讲疾病预防知识,集会、活动、游行……敲锣打鼓,搞得很热闹!”

胡锦华谈起早期参加工作的热闹场面,露出笑容

说完这些做卫生教育和宣传工作的经验方法,胡锦华还有点不好意思,他说:“可能在你们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些方法都很‘老土’了,但是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做工作的。”

事实上这些依托有效组织的“老土”方法是奏效的,这种奏效反而让如今在电子化社会中变得效率较差的健康教育事业羡慕。

比如在感染病预防的宣传上,早期大量参与基层工作,走社区、下农村的胡锦华便有些担忧的提醒道:“如今外出打工人群没有人组织起来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工作,结核、流感等传染病他们没有获得很好的防护知识,患病之后也不懂得隔离,还可能传染出去……这些问题需要更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来帮助解决。”

-3-

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的战斗

1932年,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求红军免费给老百姓看病,帮助群众开展卫生运动。解放后,在全国严重的感染病形势下,党中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原则。

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预防为主不仅长期贯穿于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实际上也是国际上长期获得认同的重要卫生工作策略。就在这个新年,2020年的1月8日,顶级医学期刊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刚刚刊发了一篇关于从生活习惯方面预防疾病的研究。

这项由华人研究者领衔,出自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称:不吸烟、维持健康的BMI(body mass index)、每天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超过30分钟、限制饮酒剂量(女性低于15 g/day,男性低于30 g/day)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平均增长10年无病生活的时间。

发表于BMJ的公共卫生研究提示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换言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这项研究也正是希望以此结果唤起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共同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来预防疾病。

英雄所见自然略同,一生坚持健康教育事业的胡锦华对“疾病预防”十分重视,“当年我们提预防为主,我现在依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预防是最重要的!”提到“预防”理念,胡锦华竖起大拇指,健康教育站在疾病预防的第一线,多年在前沿阵地的“战斗 ”让他对这一理念对人民健康的重大意义深有体会。

除了过去深入基层参与感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消灭外,在中国人民的主要疾病困扰由感染病阵地转向代谢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胡锦华紧追不舍,依然在健康教育事业上与这些困扰人的疾病作斗争。

比如上述BMJ研究中提到的第一条——吸烟问题,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当中一直是“老大难”,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现在已知吸烟引发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卒中、各种癌症等,二手烟、三手烟甚至影响儿童的神经发育……医学认知的吸烟危害早已不再局限于呼吸道疾病。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吸烟是个人的事情,”胡锦华有些无奈,“其实吸烟不是个人的事情,是个公共问题。”

胡锦华在控烟道路上努力了多年,早在1987年,他便出任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胡锦华自己不吸烟,对于吸烟有害健康有着深刻认知,在生活中常常劝说他人戒烟,劝阻大家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认为将香烟当作礼物送人并不妥当。

“烟民其实大多数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他们总抱着侥幸心里,因此要劝说他们吸烟,不能仅仅谈吸烟的危害,要从别处想想办法。”现在还活跃在健康教育事业一线的胡锦华告诉《医学界》,前一阵他参与社区医院的科普工作,发现有年轻医生非常聪明,创新性的将“一口香烟如何改变你的身体”数字化,让不少老烟民很受震撼。

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胡锦华从公共角度出了许多力去对付烟草对群众健康的入侵——2003年,常年受烟草商赞助的F1赛事进入中国,胡锦华呈递报告要求抵制烟草商冠名,政府采纳了这一意见,最终赛事并没有由烟草商冠名,这让胡锦华非常高兴。世博会期间,胡锦华又提出了“无烟世博”,这一目标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赞赏。

“前一阵烟草商还赞助了一个慈善项目,烟草商现在不能打广告,但是他们还是很‘努力’,在宣传上打这种擦边球。”与庞大的烟草业较量30年的胡锦华对这个“老对手”的算盘了如指掌,到如今,卫生事业和损害健康的烟草事业的较量还在继续。

-4-

参与控制两场大流行病

胡锦华自我评价最高的一件工作是参与防控当年的甲肝大流行。

1988年1月,上海爆发性的发生甲肝传播,时任上海教育所所长的胡锦华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就被召集,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甲肝这样的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点在于阻断传播渠道,这需要群众自身具备相关知识,主动隔离和回避传染源。胡锦华负责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领大家负责制作和发放了230万份预防肝炎传单和35万份“肝炎专刊”,于此同时3部自行摄制的电视片迅速播放,多渠道密集宣传,进行地毯式健康教育信息轰炸,让市民了解甲肝是怎么传染的,怎么预防,家里发现如何及时隔离消毒等知识。

虽然当时是连夜工作,夜里出去找人过于着急,还摔了一跤,但如今胡锦华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诉说这段往事:“当时据估计,1988年春节后将有第二个甲肝流行高峰,但事实证明并未出现,健康教育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胡锦华人生中的另一场硬仗是迎战2003年的SARS,当时人心惶惶,大家对“非典”谈虎变色。胡锦华当机立断,支持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开通防治非典健康热线“52285500”,开通仅一个月,接听量突破10万人次,有效的传递了信息,也安抚了群众因为对疾病缺乏了解所产生的不安。

同时,他也在上海电视台办起了介绍非典知识的科普节目,客串了一个月主持人。每天半小时,天天播放,一共30期节目,全由他自己找选题、写策划、找专家,谈预防、治疗、传播、心理应对……这样快节奏的密集工作确实很累,但是对胡锦华来说,感觉是值得的。许多市民通过节目了解到了有用的信息,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胡锦华对当下的科普工作也很有兴趣,他表示依然每天都会关注各类节目和科普信息,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有写得好的,但也有需要更好的监督和改进的。”

对于最近发生的引起大众关注的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疫情,胡锦华的“及时有效、密集且尽可能全面地更新信息”的工作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来源:医学界

作者:姜飞熊

责编:风禾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医学界原创,转载需经授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