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或挑战狼疮达标治疗理念?科学研读很重要!

原标题:新研究或挑战狼疮达标治疗理念?科学研读很重要!

深扒这个新研究!

2019年12月,风湿免疫科知名国际期刊ARD上刊发了一篇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剂量激素撤药的随机对照研究,似乎挑战了近几年来被学界主流逐渐认可的SLE达标治疗(T2T)理念。

ARD文献发表的第一时间笔者就进行了仔细阅读,无奈年底诸事繁忙,未及及时分享研读后的思考。数日前分享了一年半前的文章 激素『零用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你必须要明白这几点! ,笔者认为今日读来,已然不觉“过时”。

有同行提问,没有结合2019年12月份ARD最新的文献进行分析解读,何谈“不觉过时”?遂今日结合最新文献,谈谈笔者一点不成熟的小见解,如有不妥,欢迎后台留意批评指正及探讨。

1

◆ ◆

入组偏倚

在文章原文结果部分,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At study entry, all patients were in ‘remission on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DORIS consensus and in ‘remission on corticosteroids’ according to the Zen et al definition.

(在研究登记的时候,所有病人都处于基于DORIS的“治疗下缓解”以及Zen等定义的“使用激素下缓解”。)

如果熟知SLE达标治疗文献的同行,会了解Zen等2015年同样发表于ARD的文章(Ann Rheum Dis 2015;74:2117–22.)对于SLE治疗缓解是有明确的分层次定义的,该文是T2T理念的经典。

笔者早在2017年就进行过详细解读《狼疮治疗目标是什么? 》。

Zen等把狼疮治疗目标,分为了三个层次:

最高目标是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即临床-血清学缓解,包括以下几点:

①临床无症状体征,没有免疫炎症引起的尿检和血液学异常;

②无血清学异常或血清学异常不显著;

③未使用药物治疗或仅使用抗疟药(临床常用的是羟氯喹)治疗。

如果未能做到完全缓解,那么我们目标放低一点,要求零激素临床缓解(Corticosteroid-free clinical remission)。包括以下两点:

①临床无症状体征,没有免疫炎症引起的尿检和血液学异常;

②未使用激素治疗。

只要达到以上两点,即使患者仍在进行抗疟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仍属于临床缓解。

然而,如果要实现零激素临床缓解也存在困难,那么我们的目标调整为小剂量激素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Remission or Low disease activity with low dose corticosteroids)。如果患者在接受 ≤5mg每天等量泼尼松剂量的激素治疗情况下,临床无症状体征,没有免疫炎症引起的尿检和血液学异常,我们又成为临床部分缓解。

2019年12月ARD的这项研究,只入组了 小剂量激素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者,而那些已经实现 零激素临床缓解和 完全缓解的病例反而被排除在外,入组选择的偏倚,势必对研究结果带来不可避免的偏倚。

2

◆ ◆

基线资料的差异

同样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有这么一句: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with respect to any of the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excep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 methotrexate in the maintenance group (p=0.035) and under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the prednisone withdrawal group (p=0.038).

(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除了维持治疗组甲氨蝶呤(MTX)使用显著高于撤药组,而撤药组中吗替麦考酚酯(MMF)的使用显著高于维持组)。

众所周知,SLE治疗,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如2019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指南的推荐,非肾脏累及的SLE,MTX一般只推荐用于轻中度患者,而MMF被推荐于应用在中重度的患者。关于狼疮肾炎的指南,严重的肾损害,多主张免疫抑制剂应选择MMF或环磷酰胺(CTX)。

两组背景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差异,是否提示两组以往内脏损害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是不一致的,这也会对复发风险带来不同影响,从而对研究的结果带来差异。

而且,如同笔者和恩师所著《笑对狼疮》一书《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的效益和风险》章节中提到的,虽然从免疫抑制诱导缓解阶段看,MMF药物效应强于MTX,但是MMF属于非细胞毒免疫抑制剂,而MTX属于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在维持缓解阶段,使用细胞毒的MTX,临床观察所得,维持缓解及激素助减的作用,可能反而更佳。

风湿病学的“圣经”《凯利风湿病学》里面是这样描述的:“该药(MTX)在SLE的治疗中推荐用于疾病的关节和皮肤表现以减少激素用量。研究显示,每周15-20mg治疗6个月能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并且可使糖皮质激素剂量减低。”

综上,基线资料的细微一处统计学显著差异,提示两方面偏倚的可能性:

① 两组以往内脏损害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可能并不一致;

②两组维持治疗的免疫抑制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本身也可能会影响复发风险。

3

◆ ◆

入组状态的潜在不一致

该研究入组的前置条件是, 包括泼尼松5mg每天在内,抗疟疾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至少连续持续1年病情缓解的患者。

这对于激素维持治疗组,是确实病情已经维持稳定连续1年以上了。

但是,对于激素撤药组:Other SLE treatment including antimalarial and/or immunosuppressant therapy remained unmodified during the study except in case of treatment- related side effects or SLE flare requiring treat-ment modifications.

激素撤药组,激素从5mg每天撤药后,不允许调整抗疟疾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用量。

窃以为,这个入组条件是值得商榷的。不应该从激素撤药这一时刻开始对比。真正科学的研究设计,应该允许继续撤药,撤药后允许调整抗疟疾药及免疫抑制用量,在激素撤药并且调整 抗疟疾药及免疫抑制用量后,至少连续维持1年病情缓解的患者,再与激素维持组,去做后续的随访和观察研究

——这才是激素维持治疗稳定与激素撤药稳定患者复发风险的对比。

而对目前ARD该研究的设计科学性,笔者持保留态度。

4

◆ ◆

疾病累积损伤随访时间过短

ARD该研究,对激素维持治疗组和激素撤药组,两组的Damage accrual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是,众所周知,过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激素应用是SLE疾病累积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激素引起的,往往是慢性的累积损伤,是对疾病全程长程的影响。

在只观察1年的随访前提下,就做出小剂量激素维持应用不增加疾病累积损伤的结论

——下这样的结论,一定要慎重,更慎重。

5

◆ ◆

结论推演夸大

针对该研究值得商榷的问题,前面已进行了说明。笔者窃以为,该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激素减停与复发风险并存”。

但是,并不能推演出:长程小剂量激素5mg每天维持治疗,相比停用激素,获益更多的结论

——至少,离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小结

◆ ◆

循证医学是深入骨髓的临床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更科学地看待外部证据。相反,而不是每新出一个外部证据(RCT)就趋之若鹜。读RCT,从研究背景、终点设计、入组对象、结果数据分析……都需要做深入的了解,才能更科学地判读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问题。

ARD新paper已阅并分享,仅代表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

本文来源:余金泉医学科普公众号

本文作者:余金泉副主任医师 卓正医疗风湿免疫科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