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百家谈丨赵征:检测先行,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肺癌的精准治疗

原标题:精准百家谈丨赵征:检测先行,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

本期嘉宾

赵征

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医师

陕西省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伴随诊断与治疗专家委员会组长

2018年WHO统计,全球肺癌新发病例2093876例,死亡病例1761007例,中国新发的肺癌患者数77万余例,死亡患者数达到69万,目前全球的新发肺癌患者中超过了1/3是来自于中国。

肺癌未来的诊疗方向如何?这是很多患者或医务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相关的指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肿瘤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本期嘉宾: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医师赵征教授讲述多维度Biomarker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

/ 肺癌诊疗发展历程 /

关于肺癌的诊治,2004年前是组织病理学时代,当时将肺癌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肺癌等。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进入临床,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进入了分子分型时代,分子分型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的变革。

2000年,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含铂化疗是金标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到一年。2002年~2008年,根据组织病理学的个体化治疗,中位生存期超过12个月。2009年之后,靶向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3~4年。所以未来的肺癌治疗一定是精准治疗的时代。

/ 精准治疗的困惑 /

在精准治疗方面,并不是同样的药物对于不同患者都有一样的生存获益,赵征教授介绍,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生物样本多样化对伴随诊断的影响。

赵征教授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很特殊的病例,患者是56岁女性,左肺上叶两个病灶,下叶一个病灶,和外科MDT讨论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对左肺的三个病灶进行二代测序、NGS测序后发现,三个病灶的驱动基因完全不同,如果采用单一的治疗模式,患者的疗效一定不如意。

除了样本多样性的问题,检测平台差异化也会对伴随诊断产生影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最常用的是NGS技术,该技术可以做到涵盖数百甚至上千驱动基因的监测。

/ 肿瘤多维度Biomarker指导下的精准治疗 /

肿瘤早期,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识别杀伤肿瘤,但肿瘤细胞中存在所谓的免疫逃逸细胞,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平衡阶段。当肿瘤进一步发展,大量免疫逃逸细胞不断恶性增殖,最终会导致耐药的产生,即免疫逃逸。

如果患者出现免疫逃逸,再接受免疫治疗,其总体获益率往往不理想。目前临床会考虑将PD-1治疗前移,从晚期的二线到晚期一线再到辅助治疗。

之前有报道STK11/LBK1基因突变会让肿瘤细胞PD-L1表达低,今年ASCO上公布了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预测,即LKB1基因和STK11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预测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STK11/LKB1突变与肺腺癌的原发免疫抗拒相关。在STK11和/或KEAP1突变的非鳞癌患者,免疫联合化疗不具有治疗优势。因此,STK11/LBK1基因突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PD-1类免疫药物疗效。

STK11、KEAP1、TP53等基因突变在国内患者中分布情况如何?赵征教授团队统计了相关基因型分布,结果显示和欧美数据有很大差异,STK11、KEAP1突变率远远低于欧美人群。

在免疫治疗如火如荼的今天,其实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就是肿瘤本身的免疫原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宿主的免疫原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问题。

所以未来对接受PD -1等免疫治疗的患者,需要监测较多的生物标记物,多维度Biomarker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是未来肺癌诊疗的趋势。

编辑 | 王丽

视频 | 郑欢

校审 | 郭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