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祭起来,檐尘掸起来,年货办起来 | 节庆

原标题:灶王祭起来,檐尘掸起来,年货办起来 | 节庆

“进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

小年一过,春节的脚步渐进,

阿拉上海人要开始忙碌起来啦。

海派年俗,花头经老多咯,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

热热闹闹持续整整一个多月!

大年的前奏

腊月里上海人讲究自己动手,

体会浓浓的年味!

腊月的美食缱绻在很多人的味觉记忆里。

腊八粥

腌腊肉

糖汤茶

焋[zhuàng]糕

S

掸檐尘、祭灶神、办年货、添新衣......

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是年的气息

掸檐尘

老话讲“越掸越发”,在上海话中,“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酒、果,十分丰富。

添新衣

每到过年,讲究的上海宁就换上新衣,辞旧迎新。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大多穿着大红色衣服。

红红火火上海年

春节最重要的仪式通常从 除夕吃年夜饭开始,

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

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

最具代表性的非年糕莫属,

取其“年年高”、“节节高”之寓意。

夜半后,还需点蜡烛、燃炉香,守岁至天明。

大年初一宜早起,

这日称为元日,又称“岁朝”,

起床后先要喝杯“元宝茶”。

这一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到庙里烧头香

(一年中的第一炷香),

有的甚至进到十座庙里去烧香,称作“烧十庙香”。

“爆竹声中换锦衣,香烧头炷轿如飞。”

就是描写上海地区的百姓,

争先到城隍庙烧头香的情景。

正月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必须“金锣爆竹,牲醴毕陈”,

早起迎之,俗称“接路头”,就是迎财神。

接财神仪式从初五子时开始,

供台上挂着骑黑虎的赵公元帅,

列蜜枣、桂元等精细干果,

以生猪头、鲤鱼、雄鸡为三牲。

年画《五路财神》

正月七日为人日,

常以彩纸或金箔剪作人像,

贴在屏风或帐子上,

又以人日天气占卜全年人口平安与否,

家有小孩的还会在此日称重,

到立夏再称一次。

上海旧俗人日吃赤豆饭,

谓赤豆能驱除疫鬼。

十五月满,正合团团圆圆之意。

每家必吃“元宵”

取团圆、吉利之意。

元宵之盛还在“灯”,

此时的豫园、城隍庙,

流光溢彩,灯火通明。

各地年俗集锦

我国民族众多,风俗多样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

北京年俗

北京 踩岁文化一直流传至今,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长辈会将芝麻秸铺在庭院里,一家人踩踏出入,噼啪作响,又称为踩岁。这个习俗最早是为了防盗作用,后来演变成“踩祟”习俗。成为人们过年的主要节目。

东北年俗

过年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 “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广东年俗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 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浙江年俗

新年温州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俗称“ 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

少了鞭炮和烟花的城市,

年味依然留存在我们的身边。

新年快乐!

图文编排:陆星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