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孩子主动辞职班长职务:靠谱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原标题:8岁孩子主动辞职班长职务:靠谱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老师,我要辞职!”

“辞什么?”

“班长啊。”

一个7岁孩子主动请辞班长职务,这是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讲起的她的一个学生。

一年级班里竞选班长, 别的孩子竞选发言稿都是家长代写,但他的父母不管,等所有同学都“念完”大人给写的精彩的演讲稿时,他上去就说了三句话:

“我叫张一帆,希望大家支持我当班长,我会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没想到,他竟然高票当选。

更有意思的是,一年以后他又主动跟老师说他不想当了,要辞职。

这事要是搁别的孩子,家长肯定死活不同意。要知道,多少家长都想让孩子当班干部呢。

可是他的家长什么都不管,由着他自己折腾。

最初,朋友觉得这孩子怪可怜的,这父母啥啥都不管,但 后来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家其乐融融,爸爸是机械工程师,妈妈是企业领导,家里客厅整洁,厨房干净,父母相爱,气氛和谐。

他们不是不管孩子,而是从小就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由选择,但同时也要承担后果。

知名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01

那些被爱“绑架”了的孩子,内心都是怎样的?

知乎上一个网友说:

许多年来,她一直是一个外人眼里“听话”的孩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被母亲的爱绑架着。

母亲一直拿“她以为的最好的”方式爱她,却从来不问问她到底想要什么。

小时候的一件事一直让她印象深刻: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童装店买衣服。

她们看着店里各式各样的花裙子,都喜欢得不得了。

妈妈:“你想要哪件?”

孩子:“我想要哪件紫色的蓬蓬裙。”

妈妈:“你看看它旁边那件粉色的,更好看。”

孩子:“我想要哪件紫色的蓬蓬裙。”

妈妈:“我觉得那件粉色的更好看,特别适合你。”

孩子:“我想要哪件紫色的蓬蓬裙。”

妈妈:“粉色的多好看,以前不都是喜欢粉色的吗?”

孩子:“妈妈,我想要哪件紫色的蓬蓬裙。”

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那件紫色的有什么好看的?”

5岁的她,在妈妈眼光的注视下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最终,妈妈给女儿买走了那件她以为孩子喜欢的粉色蓬蓬裙。

这位网友说,现在自己上班赚钱了,就专门买紫色的裙子,一件又一件,穿上之后在母亲面前招摇,觉得特解气。

其实自己现在已经不怎么喜欢紫裙子了,但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

前阵子热播剧《国家孩子》中,有一个角色谢若水,看得让人揪心。

从小到大,若水就在强势的母亲满都拉的养育下,什么都得顺着妈妈的意思,从没有过一丝反抗。

他大学毕业,爱上朝鲁的妹妹,但因为母亲不喜欢,他只好放弃,然后娶了母亲满意的女干部哈斯琪琪格。后来又在哈斯和母亲的安排下,从基层调到旗里工作。

剧中有一个场景发人深思:

若水申请从劳动局调回基层后,在家收拾东西。

哈斯:你收拾东西干什么?

若水:我申请调回基层工作了。

哈斯:什么,调回基层?你和我商量了吗?!

若水:从今天开始,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哈斯:你自己做主?一辈子在基层工作?

若水:你要是受不了,那咱俩离婚吧。

哈斯:什么?离婚?你跟你妈商量了吗?!

那一刻,若水的泪水淌满了一脸,他是那么地痛苦和无助。

小时候,若水被母亲满都拉强势的爱包围着,成年后,他想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和工作,可是,他早就没有了那个做出选择的勇气和能力。

婚姻,他母亲替他选择了;

工作,他妻子替他选择了。

他完全就是个提线木偶,另外两个人搭着“都是为了他好”的正义的旗号,摇旗呐喊——如果不听她们的,就是不孝、不仁、不义。

他能做的,只有隐形的反抗。 一如那个成年后反复购买紫裙子的姑娘。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出选择。

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选择,那么无异于是杀死孩子的生命。

02

那些被允许做自己的孩子,人生有多赚?

看过音乐天才窦靖童的一篇深度专访。

这个传奇的音乐天才: 烟熏妆、染发、纹身、两度退学;

15岁发布第一首原创歌曲《With You》和第一个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视频《On the Beach》;

16岁拥有第一支进棚录制且在iTunes音乐商店上架的作品《Blue Flamingo》;

17岁拍摄了第一部MV《My Days》;

18岁,在日本New Sunny音乐节的舞台上奉出首秀,正式出道。

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引发了集体狂欢式的赞美。

然而,这个在大众眼里被标签的 “叛逆女孩”,一直被关注,却也一直被误解。

当年窦靖童纹身,王菲一度被外界称为“因管不住女儿而头疼的无助母亲”,窦靖童被说成“偷偷纹身,气坏王菲”。

实际上却是,窦靖童从青春期的第一次纹身起,便是征得了父母同意的。

窦靖童说,在他们家里,“就是平等、尊重。我们家不管年龄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决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所以我没必要去叛逆。

当年为了让窦靖童能够上名校,北京四中,李亚鹏曾经苦等校长3个小时,后来又经历种种曲折,然而窦靖童仅上了一年半便退学了,去美国学习音乐。

2015年,18岁的窦靖童又一次宣布中止学业,从美国的音乐学校退学,正式步入娱乐圈。

为了音乐放弃学业,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离经叛道。

然而,专访中,窦靖童说:“我放弃的只是在学校里学习的那种形式。在外面同样可以学习,并且是我真正想要学的东西。

我觉得学校里很多同学都还不太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但我很清楚,当我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

每一次的退学,都不是任性和叛逆,而是她深思熟虑后慎重而又自由的选择。

这个天才女孩从来都不是叛逆、任性,而是一直在父母暖暖的爱里、满满的信任里做真正的自己。为了自己热爱的音乐梦想,一直在努力。

18岁,她终于成功了。不是王菲和窦唯的女儿,而是她自己——窦靖童。

心理学家彭彭说:自我教育造就了很多奇迹,尤其是当它发生在孩子身上时,就更是奇迹。

03

让孩子成为自己,是父母的的使命

英国王妃梅根·马克尔。她,美国平民,年纪比哈里大3岁,离过婚,娱乐圈人,有一半非洲血统,这样一个被外界认定“打死也进不了王室”的人,硬是凭着自己的优秀,吸引了哈里王子,并且冲破种种阻力,成功嫁入王室,又生了小王子。

小时候,梅根对自己的肤色很不自信,甚至遭人嘲笑。

和白人相比,她太黑了; 和黑人相比,她太白了。

她时常为这个烦恼,她问妈妈:“我到底是黑人还是白人呢?”

她的母亲对她说:“什么黑人白人?你就是你自己——梅根!”

父亲则告诉她:“如果下次还有填写这样的表格,你要创造自己的选项”。

之后,梅根从不害怕任何事情,一路做自己。

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世界排名第12的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并获得戏剧与国际关系双学位,是联合国妇女大会的倡导者。

嫁入王室以后,外界对她的流言和争议、以及和根正苗红的凯特王妃的对比,从未停止过。然而这一切从未影响到她,她依然还是那个内心强大,崇尚真我的梅根。

武志红说:

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若父母想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才是做父母的最大的使命。

1.尊重孩子的感受

朋友开的小商店,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孩子,你想吃什么?”

“我想吃绿豆糕。”

“不,绿豆糕不好吃,给你买蔬菜饼干。”

“我想吃绿豆糕。”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然后,孩子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蔬菜饼干。

其实,婴儿在6-10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到16个月的时候,就热情地探索世界,开始爱上自己,已经完全有了自己的感受。

父母此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一味以为,自己觉得好的孩子就应该觉得好,长此以往,就会害了孩子。

2.从心理上与孩子分离

《小欢喜》里面,宋倩很早就和丈夫离婚,独自抚养女儿乔英子长大。

每天早早给乔英子做饭,可以花3个小时煲一锅汤,只为了乔英子吃得干净、卫生、营养。 每日给乔英子布置的练习题也都是量身定做的。

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乔英子身上,高考的目标也是定准了清华、北大。然而乔英子一门心思要考南大的天文学院,还偷偷填写了报考志愿。

成绩下来后,乔英子才知道,妈妈宋倩已经背着她给她改了志愿,她34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最后绝望想跳河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

乔英子哭着跟妈妈说:“我就是想离开你!”

有的父母,三番五次左右孩子的意志,忽略孩子的感受,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心理上离不开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让孩子窒息。

这样的父母,唯有自我成长,才能从心理上与孩子分离。

3.不要将你的自我,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次同学聚会,同学说,他和妻子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当就是因为当年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报考金融类院校。

现在就希望孩子将来能到银行工作,因此,必须要上一个金融类的一本院校。

要想上一个好的一本院校,就必须上一个市内一类的重点高中。于是动用各种关系,花钱花人情,把孩子弄到了市区最好的高中。

可偏偏孩子就只喜欢画画,这次物理考试只考了23分,真是烦恼透顶了。

无形中,同学早就忽略了孩子,而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放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当初的梦想。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父母最多只是负责修剪树木的旁枝末节,辅助他们成长。而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时时处处为孩子编织好围栏 ,而是告诉他:

不要让他人噪音淹没你内心声音,大胆成为你自己。

都很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