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炕干粮”]

原标题:祭灶的“炕干粮”

□周厚生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习俗中祭灶的日子,按关中民俗,这天要做“炕干粮”,好让“灶君”全家回天宫时带着路上吃。“炕干粮”一般如碗口大小,有五六厘米的厚度,以麦香味足、无焦糊、面皮白、金花均匀为上乘。烙好的“炕干粮”不能马上吃,除非“灶王爷忘了拿”。

记得小时候,母亲一到那天便早早起来,往瓷盆里舀出最好的白面粉,用盐水和好,然后加入农家自制的酵母,用湿蒸布蒙住,端到热炕上,掀起褥子的一角,将瓷盆放在芦席上,盖上盆盖,再用褥子蒙住,等候发面。傍晚时分,面已发好,面团膨松,瓷盆中飘散出带有酵香的味道,母亲便说声:“面发好了”,然后把瓷盆端到厨房,把面团拽出来放在案板上反复地揉。待面团揉筋道,再搓捻成均匀的圆柱形面坯子,用刀剁成均匀的等份,顺次拿过一个,撒上小茴香再揉,并用擀面杖反复碾压,最后再擀成一张圆形面饼……如此这般,等到有五六张这样的面饼擀好后,母亲便生火烧锅,再往面饼上撒上芝麻,然后一张张贴放在锅底。这时灶膛里的火候很关键,只能用麦秸的微火慢慢地炕,绝不能用大火,否则锅里面饼表面会被烤焦。微火考验的是耐心,在时间的流逝中,面饼被反复翻过一面又一面,逐渐变得膨大、表面金黄,像贴上了金花,飘散出麦面熟透的香味。这时候,母亲便一脸欣慰地说:“炕好了”,边说边用筷子夹起烫热的、膨大变厚的饼子放在案板上。待到案板上的面饼全部变成一个个表面带着金花、厚厚的、圆圆的、酥脆的干粮时,夜幕已经降临,这一天最重要的仪式——祭灶也就开始了。

母亲先是挑出几块模样周正、金花均匀的干粮,垒放在“灶君”像前的案桌上,点上香,拜一番;再用小铁勺盛些许面粉,和上清水在灶火上烘烤搅拌成糨糊,点上香烛,小心翼翼地揭下“灶君”像,用糨糊“糊上”画像上那一家老小的嘴巴,然后点火焚烧,意为“灶君全家升天”。我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糊上他们全家的嘴?”母亲说:“防止他们到天上告状,说你们平时在厨房骂人的那些话。”我一听,一边感激母亲糊住了“灶君”全家的嘴,一边为这一年里在厨房说过的骂人的脏话而懊恼。

等灶君像化为灰烬,意味“灶君全家升天”,“祭灶”便结束了。此时,酥香美味的“炕干粮”还在那里,早已垂涎欲滴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抓起香喷喷、脆酥酥的干粮啃了起来。在麦面稀罕的那个年代,这可是一年才能沾灶君的光吃上一回的美味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