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儿子为6万彩礼逼死母亲:有时父母越不“管教”,孩子越有出息】

原标题:30岁儿子为6万彩礼逼死母亲:有时父母越不“管教”,孩子越有出息

巨婴又“火”了,以一场悲剧的方式。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非常令人愤怒的微博。

天津市南开区,有一户普通人家,父母为了给儿子买婚房,耗尽毕生积蓄,外加30万外债。

儿子还不满足,又按照女方要求,找爸妈索要6万彩礼钱,接连闹了几天。

母亲担心儿子结不了婚,又实在拿不出钱,哭着说: “儿啊,你这是逼妈妈去死啊!

没想到儿子竟然语带冷漠地说:“那你就死吧!”

绝望的母亲从5楼跳下,当场身亡……

一个三十多岁,甚至不惜逼迫父母走上绝路的巨婴,真的太可悲。

这场悲剧,以一场血淋淋的方式,再次书写了“巨婴”两个字:明明身体已经是成年人,思想却还是宝宝的阶段,经常对父母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夺,而且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心疼。

有记者采访到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

一位75岁的农村老人找上记者,说要控诉儿子。

老人有一个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想要月亮不敢给星星。

长大后更是任性,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儿子竟然打断了老人的胳膊。

面对儿子对自己的虐待,老人都不敢吭声,害怕儿子因为家丑讨不上媳妇。

当儿子娶上媳妇后,老人本以为日子会好过一些,结果媳妇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公公被打断胳膊的事情,就跟儿子离了婚。

儿子把这件事怪到了老父亲身上,更是变本加厉地打骂,打断了腿、打断了肋骨……

当记者问老人为什么不去报警时,他说怕儿子娶不上媳妇。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是那么爱孩子,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脾肺肾都掏出来,为他的前途考虑多少,很多时候却忘了教孩子自己行走、奔跑。

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 法管孩子一辈子, 只有让孩子“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

还记得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沈阳一位32岁男子上街抢了两部手机,被警方抓获。

当警察问他抢劫动机时,他说自己抢手机是因为需要手机,也是为了和家人赌气。

男子和妻子多年来一直没有工作,全靠双方父母接济。前不久男子终于鼓起勇气去工作,想来想去,自己只能送外卖。

这份工作需要自己有辆电动车和手机,然而夫妻俩手里没有一点钱,于是习惯性向父母伸手要。

岳父很支持,就给他找来一辆电动车,接下来是解决手机的问题,男子开口向父母要一部手机。

这个愿望没有被立刻满足。

“他们答应得好好的,然后又不给我买了……哪怕给我买个一千出头的便宜手机也行啊!“男子语带委屈地说。

因为和父母赌气,他走在路上的时候,就抢了别人手机。

这样的逻辑实在令人无语。

自然界有种鸟叫白颊黑雁,为了生存下去,雏鸟刚出生三天,就被妈妈“迫不及待“地推下悬崖,因为鸟妈妈深知:刚出生的幼鸟,要么一跃而下,要么在悬崖上饿死。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殊不知是最残忍的事情,是你不教孩子独立,一直在帮他,这样既坑了孩子,又苦了父母。

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48岁啃老海归回家7年,80岁老母患尿毒症状告儿子;

男子逼父母抵押房子,为自己还贷,被拒后放火烧家。

父母与孩子的理想状态是舐犊情深、乌鸦反哺。结果很多情况,孩子变成了白眼狼。

有句俗话流传了很多年:再苦不能苦孩子。

中国的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包办。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出悲剧性场面:巨大婴儿趴在早已佝偻的父母身上,父母拄着拐杖,艰难前行。

本来是爱孩子,把他照顾得面面俱到,却让他们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最终祸害彼此。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的人生,担心孩子的人生阅历不够,吃亏,替他去体验和经历各种事情,

但其实勇于放手,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艰难。

朋友第一次当妈时,小心翼翼,总是担心孩子,即便出差,也是“母行千里担忧儿”。后来实在是操心,干脆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

孩子上了小学二年级,跟朋友说:妈妈,我想去参加一次夏令营。

朋友想:孩子才多大啊,去夏令营,可是要十多天啊,孩子能把孩子照顾好吗,他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床铺?

孩子对朋友说:妈妈,我这么聪明,这些可难不倒我,我要学着自己成长,您就放心吧。“

没想到孩子有这么强烈的独立意识,这让朋友又惊又喜。

这也不奇怪,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自主独立是他的本能。

父母能做的,就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戴尔卡内基曾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只有父母拥有“不管教的勇气”,孩子才有挺立前行的能力。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给出了父母三个非常中肯的建议:

第一, 培养孩子独立选择的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他们懂什么选择啊?

于是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父母长辈包办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独立做选择的能力,到头来遇到不幸,却不知道什么原因。

这一点英国作家泰普勒有自己的正面感悟

他16岁时,决定申请加入英国林业委员会,就在被录取后,告诉家人:自己其实更想进入美术学院念书。

本以为父母会反对,但是他们一言不发,默默支持了泰普勒的选择。

后来的人生路,泰普勒既没成为林业家或艺术家,自己也尝试了很多其他职业,最后才安顿下来,成了一名作家。

泰普勒在回忆父母时,自己也成了父母,他明白父母当时的心情:担心孩子学起来辛苦、怕他放弃学林业会后悔。但他父母尊重了泰普勒的选择。

最后他给其他父母建议:当孩子到了自主意识敏感期以及之后,尽量温和引导孩子,帮他们做出最好选择。即便你担心他们所做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也要全力支持孩子。

父母只有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选择,慢慢从各种后果中吸取教训,才能慢慢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到了4岁,你还喂他吃饭,到14岁,你还替他整理书包,那等到他们更大,就要经历一番痛苦了。

所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就要让孩子放手去做。

2岁的时候,引导孩子决定自己每天该穿什么衣服;

6岁时,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

10岁开始,可以偶尔煮饭给家人吃,哪怕每次只是很简单的饭。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项特别重要的生活技能需要尽早教给孩子:管理金钱。

这样孩子才能摆脱依赖别人的性格,勇敢迎接社会的“毒打”。

第三, 学会同理心。

有的孩子略有些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认知方式。

儿童时期,孩子就以“自我中心”看待世界,观察新的环境和事物,还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在集体中生活、遵守相关纪律。

这时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消解他的自我中心主义。

好几年前,《爸爸去哪儿》中有一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村长在说事情,可是天天一直在说别的,没有听村长讲话。

回去后,张亮就让天天扮演村长,自己扮演天天,让天天从游戏中理解了村长当时的感受,无形中告诉了天天在“村长集合”时应该如何表现。

当孩子有一些任性时,不妨同孩子玩玩游戏,让孩子去体验他人的状态,就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懂得放手,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给孩子足够的阳光雨露,他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2014年,日本一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书,成为畅销书,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日本福冈,有个叫千惠的妈妈,她在女儿阿花9个月大时,被诊断为乳腺癌。医生说她最多还活4年。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千惠想自己怎样才能用剩下的生命爱女儿?多给孩子做好吃的?给孩子多买些衣服?还是攒下一大笔钱?

思来想去,千惠想通了:孩子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于是她开始教阿花做饭、穿衣。

阿花2岁时就学习洗袜子;3岁时千惠送了她一台榨汁机;4岁的生日礼物是围裙和刀具;5岁时学会了煮糙米饭、制作寿司。

千惠总在一旁微笑鼓励: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都要让她自己来,让她独立思考和体会。

阿花5岁生日没多久,千惠去世了,面带安详。因为她教会了女儿“世间最了不起的本领——独立生存的能力”,她走得没有遗憾。

2019年,阿花16岁,早已成为一个元气满满的小大人,她每天用自己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厨艺,温暖一家人。

中间女孩为长大后的阿花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子女之间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真正能做的,就是教孩子独立、昂首挺胸地踏上人生路,一路目送,从此放手。

山高水长,都是孩子自己的风光。

*来源: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