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手机和网络祸害了孩子|

原标题:不能让手机和网络祸害了孩子

新年伊始的1月2日,西安市第66中学一名女教师被一名高三男生刺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了。事情的起因竟是因为该学生晚自习期间玩手机,被值班的金老师予以没收;期间,该学生两次去教师办公室索要,可是金老师不在,当该学生第三次进到办公室时,将与金老师在同一办公室的周老师刺成了重伤,最终周老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起学生因为被没收手机而伤害老师的案件令人震惊和伤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因为手机导致的学生伤害事件并不鲜见。有的是伤害别人,有的是自伤自残。去年8月的一天,宁波妇幼医院的唐医生,一个夜班接待了两个让他心痛的孩子,一个是自残,一个是自杀。晚上10时多,一名14岁的男孩被爸爸紧急送到医院,男孩左手腕被砍6刀,血流不止,医生以为孩子遇到了坏人,谁知一问,竟然是自残。这个男孩叫小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爸爸劝他不要玩,并责骂了他几句,小孟转身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朝自己手腕砍了下去,连砍6刀,刀刀见骨。爸爸吓坏了,赶紧抢过菜刀,抱起孩子冲往医院,万幸没有伤及桡动脉,捡回了一条命。

第2天一早,唐医生正准备下班休息,急诊又送来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是跳楼自杀,起因竟然也是因为玩手机。这名10岁的男孩叫小童,早上跟姑姑在一起,他想玩手机,姑姑担心对眼睛不好,制止了他,没想到,小童已转身,打开窗口,就从6楼跳了下去。到了医院,已经无法抢救回来。

2016年,我国首份儿童安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国内3-6岁的幼儿中,手机接触率,已经高达91%,到了9-10岁,已经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手机逐渐替代了父母的陪伴,我们的孩子,几乎成了手机的孩子,而因玩手机酿成的悲剧触目惊心。专家指出,青春期任性、自私、不能容忍挫折的孩子,都是幼儿及其父母,故意娇惯、宠溺、无原则性,没有形成良好的规矩造成的。有人甚至认为,真正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是父母。许多父母,一边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机,一边自己沉迷在手机里不能自拔。许多时候,是父母亲手把手机送到了孩子手里后不闻不问,让手机悄无声息地绑架了我们的孩子,当孩子对手机形成强烈的依赖感时,再把手机夺走,就等于要了孩子的命。

据了解,西安第66中学那位伤害老师的男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可想而知,对这样一位生活在亲情和关爱缺失的环境里的孩子而言,手机可能是他获得安慰和快乐的唯一来源,他对手机已形成了依赖,一旦把他作为精神寄托的手机没收了,他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就会焦虑、愤怒,在找不到没收手机的老师的情况下,失去了理智的他,迁怒于同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于是,悲剧发生了。

这是一个演戏和游戏盛行的时代。打开电视,或者上网,满屏都是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所谓历史剧;或者是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一群俊男靓女,没头没脑,没大没小,整天在屏幕里嘻嘻哈哈,不知所为。这样的节目让无数青少年如痴如醉,不知晨昏,不知有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生活在尘世间的凡人。那些网络游戏更是想方设法吸引青少年,将青少年紧紧的套牢,让青少年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无法从网络回归现实,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些节目和游戏,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我们必须警惕和拒绝。我们时刻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个虚拟世界,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如同汽车,只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不能代替我们生活的场所,即使房车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物、买外卖,但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网络中。生活也许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里的生活并非真实的生活。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充分的运用好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而不至于被网络“网死”。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重视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不要让孩子沉迷网络,不要让孩子的人生毁于网络。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新时期的网络犯罪日渐增多,且呈现出犯罪主体背景多元化,犯罪手段日趋翻新,犯罪类型日趋繁杂,犯罪性质愈发恶劣等发展趋势。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数据表明:2016年至2018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网络犯罪案件,共计4.8万余件,呈逐年上升趋势。3/4的网络犯罪案件,被告人年龄在20-40周岁之间,年龄为28岁的被告人最多。网络犯罪案件中,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被告人最多。30%以上的网络犯罪案件涉及诈骗罪。微信已成为2018年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使用较为频繁的虚拟犯罪工具。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多以冒充他人身份等方式欺骗受害人,招聘类案件占比逐年上升。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都冒充女性熟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客服或快递等身份。近20%的网络诈骗案件,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进行的诈骗。其中2016年徐玉玉一案,便是犯罪分子针对当年山东高考学生进行针对性诈骗导致的悲剧。山东临沂大一新生徐玉玉,开学前接到一个电话,声称有一笔2600元的助学金要发给她,当天是最后一天,要求她通过ATM机将9900元学费汇入自己的账号,助学金将连同学费会在半小时内一起汇款回来,当她完成操作后,对方电话已关机。家庭贫困的徐玉玉知道自己被骗光了学费后,万分难过,两日后遗恨离世。最终,犯罪分子被抓获并被判了刑。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们不要沉迷于网络,同时要教会孩子们怎样预防网络诈骗。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这一责任的,首先是家庭,是父母。手机、平板电脑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给了他们就放任不管,听之任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最好的家庭态度,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也就是说,家长应该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第一,我是爱你的,我会陪伴你。第二,我是有原则的,你必须遵守。惯子如杀子。父母在教育上的每一次妥协和放纵,都会给日后造成不可弥补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就可以掌控孩子上网时间,不让孩子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让孩子轻信网络诈骗。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不造谣,不传谣,不接触低级趣味的东西。正确运用网络,通过QQ、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结交知己、分享快乐、吸取知识养分,丰富人生,提高自我。无论是留言、回复还是聊天,一定要注意文明用语,要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不能出口伤人,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对别人的观点要求同存异,尽量避免争执。更不能因为网络上争论而在线下约架。

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能替代现实生活。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网络具有双面性,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正确利用手机和网络,趋利避害,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干净、文明的网络环境,做一个文明、快乐的网民。

▍内容来源:贵港日报 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黄钰雄 

图片来源:网络,特此鸣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