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40个学生,只有我女儿没学特长!别误解了快乐教育!]

原标题:全班40个学生,只有我女儿没学特长!别误解了快乐教育

又看到这样的标题:

“快乐教育”妈妈后悔了:“全班40个学生,只有我女儿没有任何特长……”

对“快乐教育”的批评,这算是委婉的。

厉害的会这样说:

“快乐教育”毒害了一代人!“

快乐教育”这场骗局,你还要信多久?

呵呵。

如果快乐教育这么可怕,它早就死掉了。

那些说快乐教育是骗局、能中毒的人,大概没看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吧?

快乐教育不是不教育,快乐教育也不是不应试,快乐教育也不是不要成绩,更不是让孩子稀里糊涂、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快乐教育,是在快乐中教育。

做不到?是的,大部分家长都做不到,所以他们偷懒,选择“痛苦教育”。

对家长而言,用棍棒、用压力、用权力、用权威,迫使孩子屈服,让孩子痛苦地接受教育,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

快乐教育,对孩子而言,是最快乐、最轻松而又最具成效的;对家长而言,完全相反:最痛苦、最沉重、最不省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

国际象棋界,有个很有名的家族,波尔加三姐妹。

这三姐妹能来到世界,源于一场“赌/博”。

她们的爹,也叫波尔加,算是一个科学家。他执着地认为,“天才”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有人不服,他就打赌。

别人不一定当真,他自己却很当真,公开征集配偶:

咱俩结婚,不为爱情,就为这个赌。

(我去,竟然有这样征婚的)

生个孩子,不干别的,把他或她培养成某一领域的天才级人物。

要说外国人也的确浪漫,居然真有人上钩了。

一拍即合,婚了。

先结婚后恋爱,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婚后,生了三个女儿。

培养哪一方面呢?不能是自己太擅长的,那样别人可能怀疑是遗传的作用。

最后,选择了国际象棋。

原因有两个,第一,他老婆对国际象棋一窍不通,这就避免了所谓“遗传”的质疑。

第二,他自己会国际象棋,完全可以教孩子,但水平只是中等,并不是非常高的级别。

波尔加三姐妹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女子国际象棋大师。那么,这就是目标——国象大师。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三个女儿都成了顶尖人物,两个成为国象大师,另一个女儿因为对国际象棋不太感兴趣,后来退出,但她也曾战绩辉煌,多次把国象大师杀得丢盔弃甲。

赌上了婚姻,甚至孩子们的事业,波尔加赢了。

他的三个女儿后来都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事业有成,人生幸福。

从小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少年天才”,这样的情况不少,比如老虎伍兹,比如莫扎特。

但因为培养方式不同,他们中很多人,成名后并不幸福。

老虎伍兹在父亲去世后,深陷丑闻,事业大滑坡。

(他是被父亲亲手塑造出来的)

莫扎特更惨,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波尔加三姐妹是个例外。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她们的父亲。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国际象棋,波尔加在教她们时,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方法:

把国际象棋当成游戏。

在他的课堂上,象棋不是课程,不是比赛,而是游戏。

也可以说,他是真正的“快乐教育”执行者。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教育,对家长、对老师,是一个巨大挑战。

最难的,是转化:如何把一堂课,转化成一个故事、一个游戏?

老师如何让课堂成为舞台,孩子成为演员?

很难。但真正的快乐教育,就是这样:

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游戏中感受概念,在扮演中加深印象。

快乐教育就是不让孩子学特长吗?肯定不是。有人5岁就让孩子学习生理学,因为他感兴趣,而且后来成就斐然。

感兴趣,是前提;过程中尽量保持快乐(虽然不能永远快乐),为了快乐可以忽略眼前的目标,这是要求。

快乐不是茫无目的、失去目标,快乐教育更不是让家长放手;相反,每一个真正实现快乐教育的家长、老师,都相当累。

当然,一旦孩子真正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一旦成为内在动力,家长就会轻松起来,也会快乐起来。

世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让人幸福呢?人生在世,又有什么比幸福更重要的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