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把孩子扔在老家,长大后却逼她分手打胎:你自私的样子,真丑!:长大后2

原标题:从小把孩子扔在老家,长大后却逼她分手打胎:你自私的样子,真丑!

作者:秋韵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ID:xdfjtjy

最近,知乎热搜里有个问题,让人莫名心疼。

这是一名母亲的自述, 她的女儿,从小被奶奶带在湖南老家,直到23岁才和父母一起生活,女儿比较独立,偶尔和父母开玩笑,但很少交心。

突然有一天,女儿说怀孕了要结婚,妈妈很震惊,她连女儿交男朋友都不知道,就直接收到女儿要结婚的通知。

爸妈反对女儿远嫁,提出100万天价彩礼而不得后,把女儿锁在房里,没收手机,任凭女儿男朋友在门外跪一夜,也不让两人见上一面。

整个过程,父母完全没有问过女儿意见,最后,逼得女儿打胎分手。女儿出了小月子后,不理爸妈,冷漠得不和任何人沟通。

妈妈觉得很委屈,她反复地问女儿怎么啥事都不和她说,自己为女儿事事操心,女儿却理解不了她的苦心。

而网友们,在惊讶妈妈把女儿当商品一样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年轻时图轻松,把女儿一个人扔老家,女儿长大后和你不亲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在女儿幼小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父母把她扔在心不念的地方,由她孤单;在女儿动荡的青春里,父母打发她在眼不见的地方,由她自由生长。

他们的生活里,长期缺乏沟通,才导致结婚前和父母的互相怨恨,导致血肉相连的一家人,最后变得和仇人一样。

女作家池莉说: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如果不好好珍惜,上帝也许会把礼物收回,要想孩子成长与贴心,第一步便是把他带在自己身边,陪伴他成长。

1

孩子年纪小,谁带都一样吗?

台北一位心理学博士的学生,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上课不专心,常常到田野里奔跑。

博士一问孩子的生长情况,立马找到症结在哪里。

学生结婚不久后就怀孕生子,和丈夫都舍不得刚开始的事业,便把孩子交给乡下的婶婆带。

婶婆人很好,对孩子照顾也很细心,但婶婆不喜欢说话,也很少和孩子交流。

冬天时,婶婆带着孩子,到村口晒太阳;夏天时,婶婆把孩子推到大榕树下乘凉。

孩子每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跟着婶婆看着人来人往。

就这样,一直到小学,孩子才被带回台北,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却总是不专心学习。

孩子的状况,既像孤独症,又像多动症,父母却无可奈何。

博士说孩子的智力跟他在三岁以前听到的语言多寡呈正相关,孩子在三岁前,只有吃喝被照顾好,而语言中枢的神经元,却并没有做对的连接。

李玫谨教授曾有研究表明: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

孩子小时候若缺少父母的呵护,会让他们丧失安全感,以致成年后被自卑包围,性格怪异。

要让孩子成为真正幸福快乐的人,最好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

2

孩子虽小,最需要的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之前看过一个综艺节目《爸妈学前班》,至今记忆犹新。

节目里进行了一项残忍的测试,要求每个人在白板上写出此生最重要的5个人,再按要求划掉一个人的名字(即他消失在你的生命里),直到留下最后一个人的名字。

演员章龄之,最先划掉的,是爸爸妈妈,最后留下的,是外婆。

章龄之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父母在她一岁的时候,去了日本,直到18岁,才回到她身边。

从小到大,她一直怨着父母。章龄之在14岁时就能拍广告赚钱了,而父母却为了钱,早早地缺席她的成长里。

她说:作为父母,陪伴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陪伴,一切都是扯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每遇到难题时,想得到的,是父母真诚的拥抱和鼓励。而很多家长却因为工作,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也就使得亲子关系紧张起来。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曾这样剖析现代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很少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诚然,父母都需要赚钱养家,但也有很多父母,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42岁的李少云,在2015年和丈夫离婚,为了生活,她做起了夜班出租车司机,而副驾驶的位置,则成为了女儿的床。

作为一名有老司机,她不是不知道这对孩子不好。但是,作为一名妈妈,她更在乎的,是不愿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

这样的妈妈,是伟大的!她拼尽全力照顾孩子,只因她知道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拥有更好的身心。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长大后,毕生处事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内心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在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几年里,孩子看着父母努力,父母看着孩子长大,这对双方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

3

父母付出一分努力,收获成倍温暖

父母这道题,一辈子只做一次,但一次就管一辈子,如何做好这道题,成了很多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1、遇事不退缩,和孩子一起面对难题

在综艺节目《真实故事计划》里,有一对从外地来上海打工的夫妻,为了孩子能留在身边,高中毕业的父母花了六年时间拿到本科文凭,凑够入户积分,让孩子得以顺利在沪入学。

孩子看到身边有些同学,因父母攒不够积分,纷纷回了老家,内心触动很大,他主动提出和父母一起学习,最终考上了区重点高中。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难处,让你与孩子面临分离的境况。

当困难来临时,与孩子一起面对,让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苦心,父母也更有上进的动力。

2、耐心和孩子相处,用心地孩子交流

在此前的一期《少年说》里,一位叫叶欣雨的小朋友,控诉父母能不能多关心自己。

欣雨的父母经营着一家超市,这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父母一直努力工作,忽视了日常和孩子的交流。

面对女儿的哭诉,父母很心疼,掩面抹泪说地保证以后多陪陪女儿。

诚然,父母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总是拿着所剩无几的时候和精力来应付孩子,让孩子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其实,比起好的生活条件,在孩子眼中更期望的是,有父母有用心的陪伴。

3、降低感情失落,多和孩子沟通

如果某些特殊原因,父母实在无法和孩子在一起,也一定要想尽办法减轻孩子感情上的失落。

每天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视频聊天,父母的笑脸会让孩子睡得安然;

每个节假日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带他们出去看看世界的多彩;

偶尔送点小礼物,让他们明白父母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

父母尽量减少和孩子的距离感和失落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注和关心自己。这样即使与孩子相隔千里,心也能稍稍靠近。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能回转,也不能重来。如果可以,请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的确,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辜负了孩子美丽绽放的花期,后续再怎么浇水弥补,也无济于事。

自己带着孩子,虽然辛苦,但当你听着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迈出脚步蹒跚走路的时候,当你拿到孩子满分成绩单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千万别等到错失了孩子朝气蓬勃的童年,再空叹息。

关于作者

秋韵,一个一边工作一边带娃一边码字的85后职场中年少女。育儿之路,也是自我修行之路,愿能从简单的育儿故事领悟出深刻的道理。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推荐

专注家庭教育和家教智慧

分享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家教学习

父母进步一点,孩子受益一生

微信号:chzhbid

介绍提供各科学习资料,让每位父母都能教出优秀的孩子。父母进步一点,孩子受益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