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尽责,孩子越痛苦_

原标题:为什么你越尽责,孩子越痛苦

成为父母,是一场爱的试炼。亲子关系,是一次对父母,对孩子都不简单的试卷。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描写了一种怪兽家长。

——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

尽职尽责的母亲由美子与童年被补习班填满的儿子翔,由于缺乏爱的交流,母子关系更像一种功利的结合: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数换来母亲的笑容。

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童年的父母,带着孩子刚上了小学一年级的赛道,才遇到两个路障——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父母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了。

曾密切关注孩子一举一动,跟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反而彻底废掉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没法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心理甚至身体上都变成病号。

为什么,究其原因,过度教养

什么是过度教养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指标:

1. “回应”: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2. “要求”: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基于鲍姆林德的两个维度,Judith Locke对过度教养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回应”维度上,过度教养的父母往往都表现出过高的回应程度。

高回应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将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家庭活动的第一优先级;另一种高回应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永远正确、优秀,从而不能接受学校老师或他人报告的缺点和错误。

他们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孩子的人生控制、绑架、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造。之前很火的朱雨辰妈妈,每天凌晨4点起来为儿子煮梨汤,哪怕儿子过度肥胖或上火也不肯停下。一旦儿子谈起恋爱有了矛盾,则会挑剔“未来儿媳”,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

被过度教养的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对孩子过度教养,小时候可能一时间让孩子更爱父母,但是等他们长大之后,问题就来了。

孩子长大之后,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他对爱如何定义、如何输出、如何感受,都和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

Judith Locke的研究认为,过度教养会给孩子带来下列危害:

1. 完美主义,缺乏韧性(resilience): 他们要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最好的”,但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

2. 焦虑:在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即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不安、伤心、痛苦;在成长后,他们也一直背负着“成就的压力”。有研究表明,他们得到临床焦虑诊断的概率也更高。

3. 对很多事情感到 “理所应当”,有时显得不可一世。

4. 较低的生活技能, 缺乏自理能力

5. 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 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Judith Locke发现, 高焦虑水平的父母容易有过度教养的行为,他们会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犯错误、遭遇失败或出现安全问题。 “现在的父母太担心孩子所可能面对的危险,比如被绑架、被欺负、被分到一个不好的班级,这使得他们做出了过度教养的行为。” Judith Locke表示。

父母如何在过度教养和放任之间找到平衡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

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由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编的《生活中的心理学》的作者认为, 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养与保护,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孩子的欲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足够的心理空间。避免过度教养首先要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适当“远子”,要有 “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 要让孩子明白,你除了他之外,你也有梦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同时《生活中的心理学》的作者认为, 给孩子空间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学会让父母在严与慈之间找到平衡。

父母最需要学习是:在恰当的时候,停下脚步,放下双手,让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你们,只他一个人

就像杜江给嗯哼写的信: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写在最后

就像《生活中的心理学》所提到的那样,给孩子空间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学会让父母在严与慈之间找到平衡。作为家长,我们的过度情绪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感和压迫感,试问,有哪个孩子能够镇定自若的面对情绪过度的父母。

情绪的管理不仅仅是对感受的梳理,更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好的情绪管理不仅仅能够影响自己,也能影响他人。

作者 | niwo

授权于 | 微信公众号:niwo(ID:niwolamabang)。niwo,专注于女性精神成长,提供精品线上课程、workshop、沙龙。围绕个人成长、职场、两性关系、亲子等内容,提供高品质课程与服务。搜索微信公众号niwo即可找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