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卖出3000个,他的肉夹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好吃? 肉夹馍

原标题:日均卖出3000个,他的肉夹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好吃?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

就是在街边看师傅们卖肉夹馍.

每当他们打开焖肉罐,

就会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味儿,

再看着师傅们快刀剁肉馅,

肉沫在案板上飞舞,

心里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在西安,听当地人讲:

正宗的西安肉夹馍里都是肉,

加其他的都是耍流氓~

牛皮纸袋里装着的,

是分量十足的肉夹馍,

更是儿时对美味的所有幻想。

相传,肉夹馍起源于初唐,

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径潼关,

闻香下马,

一品馍香后大赞“妙哉,妙哉”,

从此肉夹馍美誉天下,

称为中国陕西省汉族特色食物之一。

正宗吃肉夹馍的姿势为:

水平持馍,从两侧咬起。

水平持馍,

可以使腊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馍中,

不致流出。

区区一个肉夹馍也是有讲究的,

陕西地区有三种最为出名的肉夹馍。

分别是腊汁肉夹馍、

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

和潼关肉夹馍。

潼关肉夹馍,

与其他馍不同的地方在于烧饼的制作。

潼关肉夹馍馍外观焦黄,

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

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

饼体发胀,皮酥里嫩,

才是真正的火功到家。

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

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

饼酥肉香,爽而不腻。

2016年1月8日,

肉夹馍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梁喜娃肉夹馍,

曾被录入舌尖上的中国里,

被称为最正宗的潼关肉夹馍。

每一道制作工序都颇为讲究,

从和面到卤肉,

都体现了厨师的精湛手艺。

和面,也是一件功夫活。

这揉面的过程。

它蕴含了四季的精华,

天时地利的道理,

堪称中华一绝。

天地精华,在悄然溜走的光阴中,

在一草一木的成长间。

厨师会根据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不同,

用不同的力度揉面,

以此来控制面的软硬程度。

从而达到无论何时吃梁喜娃肉夹馍,

都能有香酥软嫩的口感

也让每一个买到肉夹馍的食客,

都赞不绝口。

打馍的过程,

更加令人叫绝。

白腻光滑的面团被擀制成薄薄的扁条,

扁条与面板碰撞而发出清脆的声响,

声声入耳,

响声有 多清脆,

面就有多劲道。

压好的面饼被放入热腾腾的鏊子中进行烘焙,

高温干燥的环境让面饼发酵变熟,

外层金灿灿的表皮飘散着香味,

馍饼,就要出炉了。

卤肉的过程,

是对师傅厨艺的考验。

整扇猪肉被细心切割,

按肉类不同而分类。

排骨,肥肉,瘦肉,

放入秘制的卤肉汤中慢火熬制。

师傅们要严格按照时间的要求,

火候的掌握来卤肉。

从而达到卤好的肉细嫩肥软,

香气外溢,令人垂涎不已。

拿到馍的食客们,

哪还会在意有多少脂肪,

只想享受这一口的肥美。

瘦肉肉色红嫩,柔嫩多汁。

肥肉晶莹剔透,

具有丰富的胶原蛋白。

夹在馍中,

馍酥肉香,爽而不腻。

那些在外漂泊的陕西人,

也可尝到家乡的味道,

一解心中对肉夹馍的惦念。

家住陕西潼关的张楠,

作为梁喜娃肉夹馍的第五代传人,

深得制作肉夹馍的精髓。

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做肉夹馍的本领。

凭借着祖传的手艺和老味道,

更重要的是,

张楠自己对肉夹馍的钻研和热爱,

店铺的生意红红火火。

然而爷爷的去世,

让张楠对自己的肉夹馍店有了更多思考,

他想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肉夹馍的文化。

而不仅仅局限于潼关和西安。

用心做好一块馍,

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什么样的面质更适合做肉夹馍;

什么样的手法能让馍更劲道;

是每一个制作肉夹馍的师傅们,

在无数次尝试后的最佳选择。

除了潼关肉夹馍,

还有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

肉臊子中因有了食醋的作用,

食客们常能吃出一点酸酸的口感。

中和了肥肉的腻味,

张大嘴趁热咬一口,

舌尖的轻酸味,

和舌根的肉香味交融,

让人吃完了回味无穷。

在北方地区,

最常见的还要属腊汁肉夹馍。

老字号店里用了几十年的腊汁引子,

卤出来的腊汁肉香浓肥美。

把刚出锅的肉块儿放在实心案板上,

大刀剁成肉馅,

哒哒哒的频率,

让食客们对出炉的肉夹馍越发期待。

只见师傅刀停声止抽出一块白饼,

娴熟的沿着饼边切一条线,

剁好的肉馅被装进了白饼里。

浇一点腊汁,

让熬制多时的风味入进馍中,

一口下去,外酥里嫩。

满口香!

不论什么种类的肉夹馍,

经过厨师们的精心烘焙与制作,

都是一份心意。

美食带给我们的,

不仅仅是口感上的享受,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