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家庭教育心得100条

原标题: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家庭教育心得100条

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即使是在学校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也高于学校教育,这是教育学界的普遍共识。

家庭教育主要有三个形式:经验型、归纳型和科学型。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陪伴孩子,并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家长还需要做三件事: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玩具、家具的修理修补。

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到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枝繁叶茂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根部。教育有两个根部:一是德育之根,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教育中,德育是根部。二是家庭教育之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如何培养其美好性格?如何更好地让其形成责任感?如何让“熊孩子”听话?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围绕“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的核心观念,提出了一整套课程与教学体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 刘良华|生命课堂与兴发教学 》)

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作者|刘良华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 周頔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到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7月9日,刘良华接受了本社记者的专访。他谈道,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到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家庭教育

是培养根基的基础教育

在教育学的概念中,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就已经存在。《三字经》开篇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都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胡适曾经对考察文明程度提出了三个衡量标准,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对待孩子”。

即使是在学校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也高于学校教育,这是教育学界的普遍共识。

“学生在家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坏习惯,学校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刘良华谈道,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一定无法教好。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也并不在学校,而是家庭。

刘良华谈道,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孩子3岁前后,在这一阶段,孩子还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全部。此时,“语感”“动感”“情感”等需要在这一阶段进行开发,这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教育学界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有三个形式:经验型、归纳型和科学型。

传统的经验型家庭教育主要有口传身教、文字传承等方式,家书家信,家训;归纳式家庭教育依靠思辨、归纳、类比等方式,按照名言警句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科学型家庭教育,指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依据科学研究结果进行家庭教育。在刘良华看来,科学型家庭教育目前主要以个案形式存在,有些具有可持续性,还需要大量实例和实验进行实证。

“如果错过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时机,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失败,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惧和绝望,社会教育是最后一关。”刘良华谈道,在应该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法陪伴孩子,那么在孩子进入社会后父母要学会放手,很可惜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父母永远是家庭教育的主角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陪伴孩子,并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陪伴孩子就是与孩子在一起,但并不知道应该如何陪孩子玩。

刘良华谈道,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家长还需要做三件事: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玩具、家具的修理修补。

刘良华谈道,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孩子讲故事,能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除了为入学做准备以外,也让孩子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和孩子一起游戏,可以让孩子心灵手巧,学会尊重竞争对手,学会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和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与责任感,并且珍惜父母的劳动,怀有感恩之心。

父母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孩子,包括父母的夫妻关系、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等。

刘良华谈道,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会学会尊重;夫妻经常吵架,孩子也会变得神经质,长大后对异性、婚姻持怀疑态度。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生活习惯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习惯。

刘良华建议,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应该少看电视,不过度依赖网络,营造一个适合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

在过去10多年间,刘良华举办过无数次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也不时收到全国各地家长的来信,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被许多家长采纳,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家庭。

家庭教育

是未被发掘的皇冠学科

目前,很多师范大学开设了家庭教育的课程,培养了一些了解家庭教育的“新鲜血液”。

刘良华谈道,目前家庭教育学科急需能够潜心学科研究的“新鲜血液”,“目前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过于制度化,导致很有灵性的家庭教育学显得有些沉闷。家庭教育学应是教育学的皇冠学科,然而现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家庭教育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刘良华深切感受到这个学科被教育学界边缘化了,需要一批有理想、有行动力的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研究向前推进,为此,刘良华正在努力着。

“一个家庭教育的研究者除了教育学外,至少还应该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哲学思辨、社会学调查研究、心理学实验等研究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学中。”刘良华谈道,教育学本身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并不是教育学的耻辱,而是综合了其他学科的优势进行研究,是教育学的可贵之处。

在参与家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刘良华发现,目前家庭教育的市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规范。

“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家庭教育领域的统一考试和准入制度,从业者教育背景、专业程度不一样,导致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刘良华谈道,一些类似“家庭教育成功学”的理念充斥着家庭教育市场,本应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家庭教育被机械地模式化、套路化了。

刘良华建议,家庭教育应该进入立法规范的范围,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要求夫妻或新父母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法律应该规定夫妻在生育前应该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和考试,学会如何做父母。这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大学教授这样当小学校长!刘良华: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开栏语: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焦点》栏目推出特别访谈:“带着梦想 飞得更远——名校长面对面”,邀请七位名校长到演播室,畅谈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以及对学生、家长的建议。

拥有健康人格,是每个人在人生大舞台上行稳致远的根基支柱。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教育作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事业,正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塑造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广州市不少学校普遍重视德育工作,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特别把人格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2018年成立,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刘良华担任集团总校长。刘良华总校长说:“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按规律办学。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我们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把德育课程作为第一课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如何培养其美好性格?如何更好地让其形成责任感?如何让“熊孩子”听话?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围绕“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的核心观念,提出了一整套课程与教学体系。

培根教育:德育为根,涵养爱与意志

有近30年教龄的刘良华校长认为,教育应有一个大前提和大原则,就是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枝繁叶茂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根部。”在他看来,教育有两个根部:一是德育之根,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教育中,德育是根部。

二是家庭教育之根。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都是人成长的根部。他由此提出了“培根教育”的理念,把德育作为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的“新三好学生”。“最重要的是性格好,”刘良华强调说,“衡量性格好有两个指标,一是有爱心,有情感,二是有意志,有理性。通过培根教育,让孩子兼有爱与意志。有了爱与意志,孩子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为了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身体锻炼和性格发展的倾向,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三所学校、五个校区从本学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集团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德智体美劳情“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程体系特别添加了“情感教育”板块,“德育其实就已经包含了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我们把情感教育单独拎出来,是想告诉孩子和老师、家长,德育中的情感是我们出发的元点。”刘良华解释说。

在学校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德智体美劳情”六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通过课程整合,形成“大德育”课程。

例如,通过知识德育(知性德育),把智育和德育关联起来,在观念知识上渗透德育;通过身体训练,把体育和德育整合起来,在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训练其意志品质;通过审美德育,把美育或艺术教育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变得和谐、从容、不焦虑。

这样看来,德育就不再是没有内容的“空架子”。“严格地说,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因为所有老师都要承担德育的大责。”刘良华说。

食物教育:自食其力,发展责任意识

刘良华表示,就课程整合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德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社会教育是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影响更深远的教育,而社会教育的核心是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让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持续地接受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铺垫。“人一旦进入社会,不劳者不得食,我们由此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的元点定位在自食其力上,将自食其力的元点聚焦到‘食物教育’上。通过‘食育’的途径,让学生体验交往的规则与生活的责任。”刘良华进一步阐释说。

按照集团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正致力于构建食育本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课程体系,鼓励师生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服务,尤其重视以食育为中心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食其力的劳动技能,并由此发展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恩情感和承担劳动任务的责任意识。

据介绍,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布置学做饭的作业,还要求班主任把家务劳动作为第一作业,而非学科作业。“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做饭,孩子如果觉得不好吃,他就会抱怨。即便感觉好吃,他也会挑剔。而孩子一旦亲自做饭做菜,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要是把饭烧糊了,他会在厨房悄悄把糊掉的饭吃掉,再把不糊的拿到外面去给父母吃。”刘良华做了一个生动的描述,“这就是责任感,因为参与,所以有担当。因为有担当,所以有责任意识。”

在刘良华校长看来,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学习并掌握必要的自食其力的劳动技能,在研究、欣赏食物,将食材烹饪成熟食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地就会发展出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又将促使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能够自我管理。

家庭教育:刚柔并济,培养规则意识

刘良华指出,作为根部教育的家庭教育有三个关键年龄段。第一个是3岁前后,即幼儿园阶段;第二个是9岁前后,即小学阶段;第三个是13岁前后,即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需要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需要家长在课余督促孩子把业余爱好真正发展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帮助孩子发展出美好的性格。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做德育课程改革时,注重开发和利用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搭建平台,以工作坊、专题讲座、参与式讨论、读书沙龙、视频分享等方式,为家长提供优质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并邀请家长和校友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学习经验和教育经验。“我们正不断形成系列、形成系统,把课程改革和家长学校做成集团的特色品牌,让家长一起来推动孩子们的性格变得美好。”刘良华介绍说。

刘良华提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情绪管理,而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是孩子情感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稳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轻易情绪失控。为此,刘良华建议,家长在这一时期要采取“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态度,要有“刚柔相济”的教育智慧。若刚柔失衡,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状况。“如果在3岁之后不能逐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孩子就会无法无天,就会成为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意志力的‘熊孩子’。”刘良华强调。

如何对待不给糖果吃就哭闹打滚的“熊孩子”?刘良华支招,可以采用三个步骤。

第一步要柔,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理解他,可跟他说,“爸爸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吃糖果”。

第二步要刚,把规则亮出来,要告知孩子,“爸爸妈妈跟你有过约定,一周只能吃一次。这周已经吃过了,所以无论你怎么哭闹,都不可能得到糖果”。如果还继续哭闹,家长要坚守原则、硬下心来,坐在原地,任其哭闹,让他承担“自然后果惩罚”——当然要在家里封闭进行,不宜在公共场合对孩子立规矩。当孩子哭累了,他会停下来,这个时候,就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是回到“柔”的教育,要安慰孩子,并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体面地接受“失败”。“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不’,该让他吃苦的时候吃苦,这就是坚定。我们的目的不是打败他,不是让他感到没尊严,而是让他建立规则意识。”刘良华说,教育的终点是温柔的爱,只有在爱的滋养下,才能让孩子发展出美好的人格。

家庭教育心得100条

作者|刘良华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2.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3.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4.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6.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或者说,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7.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儿童是人类之父。

9.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保姆,这样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10.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11.劳动和运动是教育的故乡。教育原本从活动中产生,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活动、生活。后来印刷书出现,学校出现,教育逐步演化为某种“语言说教”。语言说教是一个进步,但也隐藏了危险和危机。当教育出现危险和危机时,可以尝试回到教育的原点,用劳动和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12.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它让人因此而有强健的“行动能力”与“冒险精神”。它让人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懦夫;它让人自信满满、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敢于冒险,而不只是沉于幻想、优柔寡断。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就是使身体趋向强健、强悍甚至野蛮,使人趋向健全、勇猛、锐利、热烈。

13.力量和优美的经典案例是古希腊人的“投掷铅球”和“投掷标枪”图案。健康状态是雷厉风行的生活习惯、高高地扬起铁锤砸碎石块的劳作状态。“身体强健”不只是“四肢发达”,它让神采飞扬,活力四射;让勇气充沛,敢于冒险;让意志发达,承受困顿与锤炼而笑声朗朗。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脑袋,不能贬低、压制、压迫脑袋以下的部分。

14.在药店永远找不到最好的营养品,因为最好的营养品在劳作的田野里或奔跑的运动场上。不要指望学校教育能够训练孩子的身体。体育老师不敢让孩子做任何所谓的危险的动作,因为孩子的身体如果受到一点点意外的伤害,学校就会成为被告。既然学校体育课不能训练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身体发展就只能由家长亲自负责。

15.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父母需要想办法让孩子尽可能吃饱、穿暖。但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必须让孩子有“饥饿感”和“抗寒力”。

16.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必完全禁止孩子吃糖果、巧克力,那样剥夺了孩子的欢乐感,也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感,但是,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尽量少吃糖果、饼干或巧克力等甜食,尤其要禁止孩子饭前吃零食。

17.对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缺乏饥饿感。保护身体的基本策略是让孩子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不让孩子因吃零食而整天处于饱和状态。

18.培养竞争与合作最适宜的地方是家庭。中国民间的说法是:“憨老大,金老二,刁老三。”

19.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宽容他人,请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软弱。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20.人和人的差异、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差异,往往显示为意志力的强弱。所谓“意志力”,就是不服输、不放弃的品质。

21.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显示为三个特征:一是狼吞虎咽地吃饭(不是细嚼慢咽);二是每天一次大便;三是早睡早起。

22.让孩子多吃有利于消化的五谷杂粮。土豆、芋头、红薯、大豆、面粉、绿叶菜、水果就是理想的食品。

23.可以选择“全食物”的办法。有些食品可以连皮带籽地吃,“吃完整食物”,尽量摄取保持完整的原生状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全食族的食物必须是绿色纯天然的,不打农药和上蜡的,以免对人体造成任何急性或慢性危害。

24.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吃饭。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

25.“餐桌教育”(以及“耕读教育”)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26.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27.引导孩子在固定的时间排便。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厕所。一天一次排便最健康,两天一次则说明可能“有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三天一次则说明病得比较严重,四天以上一次则是“妖怪”。

28.让孩子“身体好”的最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早睡早起”。富兰克林的说法是:“早睡,早起,是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

29.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凡是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一个或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

30.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定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31.让孩子多接近自然,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

32.不仅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也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珍惜父母的劳动并因此而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

33.孩子会从父母帮自己耐心地修补衣物或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小时候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

34.智慧的父母会把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当做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高级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

35.自己的自由不能以干涉或破坏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煞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如果做不到这些自由生活的“金规则”,倒不如让孩子接受某种权威的教育。

36.在当今的社会中,劳动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防止、阻止那些已经“衣食无忧”、获得“自由”的人走向身体的堕落和智力的堕落?

37.人获得“解放”(政治解放和劳动解放)并因此而获得自由之后,人不仅不会由此而全面发展,反而会走向堕落。不仅身体堕落,智力也堕落,成为尼采所厌恶的“末人”或福山所谓的“最后的人”。

38.若指望阻止身体的持续的败落,唯一的办法是返回手工劳动。劳动必须显示为生产,如果不以谋生为目的,如果不以生产某种生活必需品为目的,那么,人的好逸恶劳的本性就会拒绝劳动。

39.只有真实的劳动才能阻止人的衰落。人一旦持久地放弃劳动,人的身体和精神就会衰落。

40.除了培养孩子动的习惯,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静的习惯: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让孩子先学会听故事,然后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最后让孩子自己读故事和阅读相关的书。

41.给孩子讲故事是家庭教育的远古传统。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42.最好让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狗,都是坏的。

43.表面看,人的工作成就取决于人的专业水平,实际上,人对工作中是否有持久的热情,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与周围同事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人的业余爱好而不是专业技能。

44.父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孩子有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有自己最擅长的艺术技能和运动技能。

45.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偏科或片面发展。相反,如果孩子对每门学科都平均用力,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如果孩子在所有学科那里全面发展,这倒是一个问题。

46.最好让孩子在3岁前后就开始训练某一门艺术技能,某些艺术技能的学习虽然不至于越小越好,但也有最佳起始年龄。比如,学习钢琴的最佳起始年龄一般在5岁前后。如果错过了起始年龄,孩子学习艺术技能时就会比较困难。

47.在所有艺术项目中,“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耐心和激励的策略。很少有人天生喜欢书法,但对中国人来说,书法既可以增进孩子的艺术修养,又对孩子将来参加“笔纸”类的测试有帮助。

48.让孩子掌握竞技类运动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一些“被承认”(被赏识)的高峰体验。而且,孩子在与他人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学会既竞争(争强好胜)又合作(包括协同竞争以及学会接受失败)的人格魅力。

49.在鼓励孩子运动时,家长最好让孩子保持业余爱好的状态,不要让孩子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

50.孩子的成长虽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显示出三个比较特别的关键年龄。或者说,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第二个关键期是9岁前后;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

51.孩子在每一个关键年龄都需要有关键能力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的某些潜能就会长期被压抑甚至终身丧失某种能力。

52.3岁前后(尤其是3岁之前)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天真无邪的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他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没有边界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他不接受任何禁忌。

53.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54.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55.孩子3岁前后,父母需要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三个关键教育。一是语感的教育。二是情感教育。三是感觉教育。

56.在孩子9岁前后,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三个“父亲的课程”:一是自食其力的独立教育。二是严慈相济的规则教育。三是劳逸结合的情绪教育。3岁前后的教育更多地显示出成长的自由与自然,而9岁前后孩子的教育更多地显示出“成长的残忍”和“成长的壮美”。

57.13岁前后的三个关键教育是,第一,精神独立,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第二,学会自学,鼓励孩子以课外自学的方式走在老师的前面,让孩子学会“超前”学习。第三,设计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尝试“职业生涯规划”。

58.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放任型父母,不要对孩子构成太多的控制和干涉;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权威型父母,让孩子因权威而建立规则意识;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父母,让孩子独立思考、亲自决策。

59.9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的关键。9岁前后的孩子开始出现比较明晰的自我意识,这是孩子走向“懂事”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能否形成某些好习惯和改变某些坏习惯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父母想改变的坏习惯,会比较困难。

60.在孩子3岁前后,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历史上有不少寡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重要人物”,但很少有重要人物是由“父亲”一个人带大的(除非这位父亲能够扮演母亲的角色)。但是,孩子9岁前后,父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70.不要小看童话的价值。童话让孩子领会如何成为受人欢迎的人,童话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好人”的标准形象。

71.如果说孩子9岁前后的关键教育是严慈相济的规则教育、劳逸结合的情绪教育和自食其力的独立教育,那么,这些教育在13岁前后的孩子那里则聚拢为比较彻底的独立生活,尤其独立自学。

72.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73.在孩子13岁前后,父母逐步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如果在孩子9岁前后纵容孩子,而在孩子13岁前后严格要求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力反抗。给青春期的孩子定规则是最危险的事情。

74.父母最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

75.一般而言,孩子长到13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13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如果孩子成长顺利,13岁之后,孩子不需要再接受父母的教育,他自己会往前走,父母只需要站在孩子的后面,看着孩子走向远方。对于那些在13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的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76.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即男人(男孩)和女人(女孩)的差异。

77.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父母与其急于改变,不如先坦然地接受。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气质。

78.长善救失或扬长补短是有意义的,但是,“长善”比“救失”更重要,“扬长”比“补短”更重要。不要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长项而长时间地郁郁寡欢地补救自己的短处。特长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和“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发展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79.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鼓励孩子,但不要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恐吓孩子。勤奋是必要的,但不必过于刻苦。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奋;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

80.所谓的“片面发展”不仅不是成长的障碍,反而是成长的基本秘密。家长和老师需要考虑的教育思路是:如果孩子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特长。在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引导他顺便学习其他的科目。如果孩子尚未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发展“多方面兴趣”,通过“多方面兴趣”逐步聚拢、聚焦,从“多方面兴趣”中选择一项或几项兴趣,作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81.智慧的父母往往给孩子提供三种“赏识”:一是关注;二是赞扬;三是信任。表面看来,最强烈的赏识是表扬,实际上,信任的赏识效果可能最强烈且最持久。

82.赏识孩子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赏识并不与批评或惩罚对立,赏识的反面不是批评或惩罚,赏识的反面是“不善于赏识”。赏识是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父母善于赏识,掌握的赏识的技艺,就完全不必考虑所谓的批评或惩罚的问题。

83.作为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赏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真诚而及时地给予赞扬,而且多赞扬孩子努力的过程或方法而不是赞扬他的结果或运气。二是以关注和信任为主而以奖励为辅。三是以赏识孩子的生活习惯或交往行为为主,而不要仅仅赏识孩子的学业成就。

84.男孩的身上的雄性激素使男孩天生就喜欢破坏、冒险,具有攻击性,他必须处于活动之中。女孩与男孩不同。女孩可以整天逛街,她们愿意在百货商店里来回穿梭。

85.不见得一定要采用所谓“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办法,出色的父母只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

86.由于双性化的人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他们在各种情况下能应付自如。在学业优秀的小学和中学生中,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比例最高,而学业不良者中未分化特质的个体占了绝大多数。双性化特质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中担当学生干部。

87.正当的家庭教育虽然显示为“性格-身体本位”,但是,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尤其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强大的自学习惯。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讨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语文、数学和外语学习的自学习惯。

88.有效的语文学习往往显示为三个特点:一是课外自学。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上课认真听讲”,更多来自学生课外大量阅读。二是整体学习。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课堂教学中的细读、精读,更多来自课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整体泛读。三是有主见的学习。语文出色的学生不仅因为大量阅读,而且因为大量写作,以写带读。

89.有效的数学学习往往显示为三个特点:一是超前学习,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学习数学,最好走在教师的前面自学数学,不让自己因偶然的开小差而掉队。二是整体学习,尽可能进入“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状态,尽可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俯视具体的数学问题,尽可能经由超前学习之后而回头来理解前面的简单数学。三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尽可能使数学显示为生活数学,同时又需要建立稳定的“数感”,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90.学习外语的第一个秘密是“听领先”。学习外语的第二个秘密是,不仅“听领先”,而且“整体地听”。如果期望孩子学会外语,家长或老师所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寻找适合孩子听的外语材料(最初最好是视听材料而不是纯粹的录音材料)。让孩子在看外文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听纯正的外语。

91.所谓“问题儿童”,常常是正常儿童,只是因为成人的某种偏见而对某些特别的孩子贴上的标签。而且,恰恰是所谓的问题儿童,他们的身上可能蕴含了人类的最宝贵或最高贵的元素。

92.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有游戏精神的人。如果家长没有引导孩子以古典的方式展开学习生活或以古典的方式展开游戏生活,那么,孩子拥有网络游戏的生活,也好过那种没有任何游戏感的乏味的生活。

93.即使不必提倡恋爱从小学就开始,但至少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情感教育”课程,包括爱异性和爱一切他人。从初中开始,就应该为孩子提供坦然的、科学的“性教育”课程。既让孩子了解“性”的美好,也让孩子了解“性”的危险。

94.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只有那些夫妻关系混乱、家庭生活异常的孩子才容易发生所谓的“早恋”,只有那些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爱的孩子才容易发生所谓的“早恋”。如果一个女孩在家庭中享受了足够的父爱,她就不会因为某个男孩轻轻触碰她的头发而发生触电般的兴奋和颤栗。如果一个男孩在家庭生活中感觉足够的天伦之乐,他就不会轻易在别的地方寻找慰藉和温暖。

95.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尽可能带孩子游览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开阔眼界。让孩子从小积累“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体验。视野开阔的孩子会逐步领会: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等待的,而且,只有那些有见识的、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只有那些视野狭窄的人在说话或做事时才会容易走极端;只有那些没有见识美好事物从来不知道何为高贵生活的孩子才会容易发生所谓的“早恋”。

96.轻度的“自闭”不仅不是某种疾病,相反,它是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在以“躁动不安”、“心浮气躁”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适度的“自闭”即便不是拯救现代性的唯一出路,至少也是一个悬隔杂念、维护宁静的重要方案。

97.自然的,就是好的。比较自然的,就是比较好的。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当人类对高科技依赖成瘾之时,灾难将接踵而至。科技越高深、高速发展,人类越灾难深重。

98.警惕转基因食品。即便我们无法避免,也最好尽可能少吃转基因食品。

99.生病很正常,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会在某个时候生病。生病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吃药,更不意味着一定要看医生。因为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绝大部分疾病(少数疾病例外)。由于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时间就成为治病最好的医生。人生病之后,需要的主要是等待而不是吃药。时间能够医治绝大部分疾病。如果希望孩子健康,那么,最好让孩子多运动,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和运动是最好的营养品。

100.教孩子学会考试。第一,从埋头的“模拟考试”到抬头的“胸有成竹”。第二,建立强大的意向性。第三,保持舒适的饮食与睡眠。

(转载自教育现象学的博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