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怎么又回娘家,伙食费都加了不少”“我妹是嫁了不是卖了”

原标题:“你妹怎么又回娘家,伙食费都加了不少”“我妹是嫁了不是卖了”

文|新面纱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关注我,你的心事,说给我听

曾经,我写了一篇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结婚后就很少来往的文章,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共鸣。

结婚前,兄弟姐妹是最亲最爱的人,比如妹妹被人欺负了,哥哥一定会站出来替妹妹“报仇”;要是哥哥贪玩,被父亲打了,妹妹一定会心疼,偷偷给哥哥擦药。

兄弟姐妹情,有今生没来世,若不是结了婚,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彼此都疏远了,那份亲情,断然不会逐渐减少。

家,很温暖,但人多的地方,有温暖也有寒凉,常常先寒的便是人心。结了婚以后,最先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便是嫁出去的女儿。

在婆家,她很难融进新的环境,里里外外她都插不上话,像个外人一样尴尬;回到娘家,她又多了一个客人的身份。既然是客人,就不能常回去做客,常吃娘家饭的道理,也许自己的爹妈没有什么意见,巴不得天天见着女儿,但嫂子弟媳们,就未必这么想。

甚至嫂子弟媳看不惯姑子回娘家,处处冷言冷语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句话说:女人在婆家越做越大,在娘家越做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在娘家就更没说话权了。

晓敏自从嫁到婆家后,总是因为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适应不了,生活得很不开心,跟老公倾诉吧,他却说:“入乡随俗,慢慢习惯就好了。”

可是,这慢慢习惯,要习惯多久才能适应呢。

婆家人喜欢早晚两顿吃粥,但晓敏从小没这个习惯,顶多早餐吃粥,中晚餐都得吃饭,不然胃会撑得很难受。

好几次,都因为连续吃粥,不消化,胃胀要吃药。婆婆看见了,不仅不关心,不迁就她这个新妇,还责备她娇气:“嫁到我家来,就得按照我家的规矩,嫁夫随夫,你也该学着适应了。”

晓敏说不出的委屈,当着婆家人的面,又不好意思点外卖,那更会被婆家人说嘴。于是趁着周末,回了娘家。

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饭,别提多香,连胃口都好了不少。女儿回娘家,妈妈是最高兴的,恨不得将所有拿手好菜,都端上来给女儿尝个遍。

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有妈的地方,就是家。

妈妈热情招待女儿,晓敏的嫂子看见了,便酸溜溜地说:“到底是自己女儿,平常连肉都舍不得买,现在鸡肉排骨都端上来了,我们还得沾姑子的福气才行。”

这话让晓敏听了很不舒服,但看在是一家人的份上,就不理她,继续吃饭,自己是回娘家,这个家还是父母当家,不是嫂子家,没什么可怕的。

虽然回了娘家被嫂子气得心里不好受,但晓敏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回娘家吃饭的念头。

再加上婆家娘家隔着一个镇,回来还是比较方便。隔一个月,晓敏又抽空回娘家去了,每一次回去,晓敏都小心翼翼,带上自己的礼物,不敢空着手去,虽然爸妈不会介意,但那刻薄的嫂子又得多嘴,会说她光会来讨饭吃,不带礼物,白占便宜。

这次,晓敏吃过饭后,正想回房里休息,路过嫂子的房间,听到哥嫂在里面正说自己的坏话。

嫂子说:“你妹怎么又回娘家,伙食费都加了不少。到时候你妈又哭穷,又得管我们要伙食费。”

哥哥跟晓敏的感情从小就好,小时候两人虽然打打闹闹,但遇到事的时候,还会互相护着对方。

若不是哥哥结了婚,有了老婆,要顾及他的小家庭,不然也不会跟晓敏生疏了。但哥哥护妹妹的那份心意还是有的:

“我妹是嫁了不是卖了。再说,咱们给伙食费不是应该的吗?你给的只是我们三人的生活费,不是全家的生活费好吗?咱妈给我们带孩子不用精力,不用时间?别忘了是你求着咱妈别打工了,回家带孩子的。别总是吃这个醋那个醋,别人不欠你什么。”

嫂子被哥哥怒怼一番,气得说不出话来,摔门而去,正好瞧见晓敏站在门外,尴尬得急忙走开。

哥哥看见了晓敏,连忙替妻子解释。哥妹俩,难得有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

家是什么?家是港湾,不是深渊。女儿结了婚,只代表着她成家了,跟另一个男人结婚,组成家庭了,但不代表着她就跟娘家脱离了关系。她依然渴望着娘家人能对她爱护一点,宽容一点。

若不是在婆家过得实在苦,没有快乐,又有哪个女人,愿意回到娘家,被嫂子或者弟媳欺负,平白受她的气呢?

《曾国藩家书》里说:“家和则福自生。”如果家庭能够和和美美,那么福泽自然就会产生。

个人的嘴,就是一个家的风水,想要家庭的风水好,嘴不要太损,太损了,不仅对自己不好,对整个家庭也不好。

对她人刻薄,到头来,别人也会刻薄对待你,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谁敢保证,嫂子将来不会求助于姑子呢。

做人不该太斤斤计较,得为自己留个人情。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