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的4个误区,你知道多少?] 食品安全宣传周6

原标题: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的4个误区,你知道多少?

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需求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反而误导消费行为,导致人们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食品安全常见的5个误区。

1

纯天然的食品就一定安全吗?

纯天然的食品并不是一定安全的。其实,纯天然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随着化肥、农药和兽药的广泛使用,不管是天然长成,还是人工培育,食品生长的大环境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异的。纯天然的食品在种植、收获、储存和制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标准,所以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因此,纯天然并不是安全的代名词、“纯天然”和“零添加”一样都只是营销手段。

不管是纯天然的食品还是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食品,安全不安全不能靠想象,而是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的检验。而这个科学的检验就是风险评估。只要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过程,证明了其安全,那么纯天然食品和现代食品工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就并无高下之分。

2

剩菜不能吃?

剩菜是否能吃,要看剩的是什么,剩了多久,储藏条件是什么,重新加热条件是什么。

首先,将剩菜分为蔬菜,以及鱼、肉和豆制品两大类。其中蔬菜是最不适合剩的,反复加热会使蔬菜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丢失严重,而且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较高,储存过程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硝酸盐可能逐渐转变为亚硝酸盐。因此,建议蔬菜应尽量在24小时之内食用,这期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剩鱼、肉和豆制品,基本无需考虑亚硝酸盐的问题,而更需要注意微生物的繁殖问题。食用剩菜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同时一定不要对剩菜进行反复多次加热,吃多少就热多少。不管是哪一类菜,如果认为一餐吃不完,应尽量在出锅前就进行分装,微凉下来后及时放入冰箱中保存。

3

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以粮食(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调味品,其学名为谷氨酸钠,是一般家庭常备的调味品。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对味精做过各种毒理实验,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等,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依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在目前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条件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

但使用味精仍然要讲究科学,正确适量地使用才能保证人体的安全和健康。首先,不要长时间、习惯性大量食用味精。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谷氨酸钠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的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等症状。

4

在一般消费者看来,标有“纯粮酿造”的醋和酱油一定比“勾兑”的更健康、更安全。其实,从食品的安全角度来说,不论是“纯粮酿造”还是“勾兑”,只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及生产规范,就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酱油和醋分为酿造和配制两种。酿造的醋和酱油是以粮食或大豆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配制的醋和酱油是以酿造醋和酱油为主体,加入冰乙酸、酸水解植物蛋白等调制而成。也就是说,“勾兑”的醋和酱油中至少50%的成分是天然酿造而来,而添加的其它成分也要符合相应的规定。

一般来讲,酿造的醋和酱油生产耗时长、口味更加天然、成本也相对较高,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关的产品。

来源:食品安全100问

编辑:康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