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豆腐的美味秘诀|廿八都豆腐

原标题:廿八都豆腐的美味秘诀

在江山市廿八都,旧时挑夫的下饭菜,农家宴请时的八大碗,文人雅士的食单,游人必点的菜品……都少不了一大锅豆腐。廿八都豆腐,渐渐成了一道名菜。

6月26日,记者来到廿八都镇枫溪老街,探寻当地豆腐的美味秘诀。

鲜美豆腐如何养成

老街静谧,老屋陈旧,墙壁斑驳。林兴友的豆腐坊,便“藏”在老街上,若非当地人指引,记者险些迷路。

“买豆腐。”一位老人来到豆腐坊前的四方桌旁,林兴友赶忙从屋里出来,稳妥打包。“多年来,我们都是买老街上的豆腐。” 老人姓祝,买了6块豆腐,付了3元钱。他说家里来了客人,这一锅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佐以笋干香菇烧汤。

记者忍不住问起廿八都豆腐为何这么有名,林兴友脱口而出:“廿八都豆腐原料好,以本地的田塍豆为原料,豆质新鲜、营养丰富、食用安全,外地的豆子做不出这个味道。”

“水土也好,取用的都是高山泉水。”祝老先生补充道,廿八都地理环境特殊,山高水好。

“哪怕同样的原料运到市区去,也做不出廿八都的味道。因为这里的水与城区自来水是不一样的。” 林兴友表示认可。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做豆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转进屋内,林兴友细细讲起制作工序:黄豆过筛、清洗后,迎来第一步——浸泡。浸泡讲究夏短冬长,意思是夏天热,浸泡四五个小时即可,冬天冷,需要浸泡八九个小时以上。次日凌晨,是磨豆和做豆腐的专场。如今,机器研磨代替了以往的石磨,近百斤的黄豆历经研磨,化为豆汁,历经过滤、煮沸、点石膏……

“最关键的一步是用石膏点豆腐,点轻了则成豆腐脑,点重了豆腐就老了。”问起其中门道,林兴友笑答,全凭经验。

最后,豆腐上板,板上承压沥出水分。静置几个时辰,揭开纱布的瞬间,浓浓的豆香,充盈着小小的豆腐坊。此刻东方渐白,做好的豆腐即将供往周围的饭馆,林兴友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豆腐坊主人的心事

林兴友做豆腐三十年,而豆腐坊的年岁则更久一些。

30多年前,这里也是一家豆腐坊,主人是湖里村(现已经合并到枫溪村)老支书王景春。

“老支书家祖上做豆腐,差不多有百年历史。”林兴友与王景春一家交好,时常来帮忙。王景春年岁渐长,后辈中无人有意继承豆腐坊。他见林兴友心思细腻,为人淳朴,萌发了把豆腐坊传给他的念头。

林兴友本打算外出打工,老支书的一席话打动了他,“做豆腐不难,用心即可;做豆腐也不易,付出辛苦挣小钱,穷其一生,只为给别人一个方便。”

林兴友自幼在古镇长大,很少出山,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山上有新鲜的食材和甘甜的泉水,抬头就是蓝天。我出过几次门,还是觉得家乡好。”林兴友买下豆腐坊,将豆腐事业一并传承。

林兴友说,做豆腐三十年,起因源于老支书的嘱托,而坚持下来,则与多年前一段经历有关。

2005年3月,一位自称太原弘的日本客商来到廿八都考察,途经林兴友的豆腐坊时,停下脚步,“这种传统工艺制作豆腐,在日本已经看不到了,这很难得。”太原弘被当地传统手工艺深深折服,品尝过后,更是赞不绝口。随后几天,太原弘对林兴友夫妇制作豆腐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与林兴友深入交谈,口中不时吐出“绿色”“有机”等新鲜词汇。他热情邀请林兴友夫妇前往日本传授豆腐手工制作技艺,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有此番经历,林兴友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在日复一日的豆腐制作中,体会着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他牢记太原弘所说“手工技艺尤其珍贵”的话,纵使机械化日渐发达,为求生存,他不得不用电磨代替石磨,但仍将旧物悉心保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廿八都豆腐如同璞玉被一再雕琢,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片,林兴友的生意也越做越好。豆腐从在本地叫卖,畅销到衢州、上海、苏州等地。小小的廿八都豆腐成了饭店、酒家的抢手货,慕名前来买豆腐、参观制作工艺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有位苏州记者寻味而来,跟着林兴友拍了一个晚上,“在苏州,廿八都豆腐卖得特别好,我想看看到底有什么美味秘诀。”这位记者的话让林兴友干劲十足。

“听说枫溪老街准备搞旅游开发了,等日后游客多起来,我计划把老物件翻出来,教游客做手工豆腐,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手工艺。”林兴友已经67岁,家里小辈无意传承豆腐坊,不过,附近村里有几个年轻人想学做豆腐,时常来林兴友处学习,他知无不言,“制作出好吃的豆腐,非常不容易,耐得住性子做豆腐的人也越来越少,我肯定会帮这些年轻人。”

来源:衢州晚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