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我思—共读《女儿的故事》

原标题:我读我思—共读《女儿的故事》

《女儿的故事》,梅子涵老师的作品,近十万字。这是一本写实小说。

写实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的生活与成长,这样的小说,时间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过去,但绝对不会是未来。

这本书很多年前我就很喜欢。也认为,三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也同样应该阅读和应该喜欢阅读这本书。

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十万字的写实小说,不是童话和幻想,在这次接触的孩子中,觉得没意思的竟是大多数。

于是,调整原来设计的整本书课程模式,这一次,我们要来解决“有意思”。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有意思?那就从“最有意思”的入手,而不是从头读到尾。

这本书,和他们是否有联系呢?是否能够启发他们的思考?

思考

共读下来,解决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思考”,更是给我这个“领读者”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借由笔端,截取部分“思考”记录下

《女儿的故事》中的第5个故事——“数学数学数学”

梅子涵老师写到:“你知道我每隔两天就要对女儿说的话是什么?”

是:“这两天数学怎么样?”“有什么地方搞不懂吗?”“数学要抓抓紧哦!”“数学一定要学好。”

太真实了,原来梅老师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因为女儿数学不够好而一直念叨着数学。

那借由此话题,就和孩子们一起聊聊,他们的父母每隔两天(经常)会对自己说的是什么吧,一听这个,孩子们来劲了,他们的父母(奶奶),和他们经常说的是:

“你现在可以不玩游戏了吗?”

“你明天的学习资料都收好了吗?”

“你胖了点儿了吗?”

“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你快去洗澡”

“今天在学校感觉怎么样?”

“你作业写完了吗?”

……

哈哈,这么一来,就变成对父母的“控诉大会”啦!

除了“今天在学校感觉怎么样?”,其他的父母听起来可真是都不太讨人喜欢的哦。

于是我大胆地猜测:“孩子们,你们的父母们问的那些,是不是就因为你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孩子们都害羞地点点头,是的,我游戏玩得比较多,我经常丢东西,我作业写得慢,我太瘦了……

原来如此,那这么说来,父母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表达的是什么呢?孩子们说,都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担心。

这样,孩子们,是否可以更加理解我们的父母了呢?

《女儿的故事》中的第6个故事——“真正的故事”

梅老师开篇写到:“那么你知道,每隔两天,梅思繁就要对我说些什么?”

孩子们,你们每隔两天(经常)和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呢?

“妈妈,可以不要给我报这么多兴趣班吗?”

“我再玩三盘胜了的游戏再不玩了可以吗?”

“我看完书再洗澡好吗?”

……

那孩子们,你们所说的这些话,又是在表达什么呢?

孩子们说:“在表达我的愿望。”

是呀,孩子们,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那就再回到书里,你们觉得梅思繁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吗?不是,说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故事,那这些故事,对于当作家的梅子涵爸爸太好了,因为就可以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去,这不就帮了爸爸吗?

孩子们的话

好,到了这一步,咱们可以来换点别的方式了

“孩子们,咱们能不能试试,再经常和爸爸妈妈说的话,能不能站在关心担心爸爸妈妈的立场上去想去说?必竟,爸爸妈妈经常和我们说的话都是关心担心我们的。”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话语:

“妈妈,你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我在布卡天天过得很好”

“爸爸,你食堂的饭好不好吃?”

“妈妈,你每天不要熬夜加班,会伤身体”

“爸爸,你每天不要喝酒和抽烟”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吃个桔子吧”

“爸爸,你千万别抽烟,会伤身体”

“爸爸,我希望你有空能回来”

“妈妈,需要我帮忙吗?”

“爸爸,工作不要太忙,会伤身体,晚上早点回来吃饭”

“妈妈,工作完赶紧回来吃饭,不然饭菜会冷掉”

“爸爸,早点回来吃饭,婆婆弄的饭很好吃哦”

“爸爸妈妈,不要喝太多咖啡,不然会睡不着的”

……

我给孩子们录下了视频,录视频的时候,他们的脸都红扑扑的,有的,还拿书害羞地遮住了脸,但那种真挚和真诚直抵人心。

我和孩子们约定,不会把他们的视频向外公布,也不会告诉其他人,是谁说的哪句话——不是只为了保护“隐私”,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话,本就该你们亲口去对爸爸妈妈说——我期待你们去说。

后——我的思考

孩子与父母,有着最亲密的关系,却随着孩子的长大,一点一点似乎开始“没话说”,甚至“生疏”,因为,不知道那不开口的脑袋里,在想着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象说到“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关心担心”没错,可是,如果把这单方面急的“关心担心”转化为共同关注的问题,转化为对孩人的“信任”,是否,在得到孩子经常和父母说的话时,也会有些不一样呢?

做父母,需要“力量”,我觉得,最重要的力量是“相信”,最需要的是“平等交流”。

并不是父母们不愿说那些“支持性”的话语,只是一不小心,又急急地落在了最想立马解决的那个“关心担心”上。

如果是这样,那就给孩子读书吧,因为,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就是在“说话”,你想说的话,经由书所带来的思考的“话”,自然而然就丰富而美好了。

就如,我给鲲鲲读完《谢谢你,来做妈妈的宝宝》,鲲鲲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对着我说:“说呀,就说那一句呀”,而也会因为听到那句“谢谢你,来做妈妈的宝宝”而满足睡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