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支援看西藏】实践者说:援藏经历中的那些“第一次”】

原标题:【组团支援看西藏】实践者说:援藏经历中的那些“第一次”

医改

中国

卫生

2017年5月13日,我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开展一年多的援藏工作。期间,我被选拔为“西藏自治区援藏首席专家”,被林芝市人民医院评为“优秀援藏工作者”等。这是一段艰辛而自豪的经历,也是值得铭记的人生历程。

三次援藏行  一生援藏情

几年前我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时,参加过一次国际留学生论坛,论坛要求每一位讲者介绍自己祖国美好河山,当时我向世界各地留学生演讲的题目就是“Tibet,the paradise in my dream(西藏,我梦中的天堂)”。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全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0多公里,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林芝是广东省对口支援地区,目前,也是整个西藏唯一一个由单个省对口支援的地区。

说起我的西藏情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2005年暑假,我当时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读博士生,作为博士医疗队队长,我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健康直通车”赴西藏林芝开展义诊活动,当时的西藏林芝,艰险崎岖的道路、渴望知识的儿童眼神,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我与西藏结下了不解情缘。

2007年暑假,我第二次赴藏,而且是带队去了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当雄县。我们深入牧区开展了1个多月的流行病学调查,为藏民体检、送药等,我们一行10余名队员坐在没有扶手和座位的救护车车厢里,高原反应、干燥的环境、晕车、颠簸、蚊虫叮咬等同时袭来,晚上睡觉时头痛欲裂,只能靠吃点止痛药和安眠药减轻症状。在调查1355名藏民后,我们发现当地肾脏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高发,经过研究分析,命名为“高原肾脏病综合征”,引起国际医疗界关注,调查数据也为当地疾病防治指明了方向。

2017年5月,援藏任务再次分到我们科室,而且时间紧迫,必须一周内出发。持续一年多的援藏任务,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所顾虑。出发前,我心里也有过彷徨和不安,长期的高原缺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而且儿子才1岁多,父母也需要照顾……但党员的使命感让我感受到:援藏是义不容辞的,能有机会援藏,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考验,也是实践党员神圣职责的具体行动,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给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

我们这次是带着明确任务来的西藏,为当地患者诊治疾病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在林芝,我担任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副队长、林芝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血透中心主任。我们的任务包括:加强科室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科室技术骨干、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等。

西藏地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9.1%。腹膜透析作为一种居家治疗方式,有很多独特优点,尤其适合于医疗资源匮乏、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我们不仅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建立腹膜透析中心,还计划协助6个县开展腹膜透析,让交通不便的患者在家开展透析。

这一过程中,我主持开展了西藏地市级医院第一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

患者是一名57岁的男性藏族同胞,来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县。患者于2017年10月8日由墨脱县转来医院时,神志不清,病情危重,被诊断为尿毒症,高钾血症,经紧急血透,病情稍稳定,但是因为林芝比墨脱海拔高,患者无法适应林芝的高原环境,坚持要求回墨脱治疗。然而,该县并不具备血透设备。本着对生命的敬畏,我们与患者和家属反复沟通,表示腹透是一种可以自己操作的透析方式,不需要机器也可完成。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2017年10月11日,我主刀为患者进行了腹膜透析置管术,手术很顺利,病情恢复很快,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

在中山一院做一台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并非很困难,因为所有的设施和手术物品都一应俱全。而在西藏,相关设备都要自己准备,就连腹膜透析液,也是我和护士用小推车去药剂科库房拉来的。

我们在西藏开展了很多新技术、新疗法,这些新技术虽然由我在西藏完成,但实际上是中山一院及肾内科的集体贡献。例如,当得知我们缺少血透和腹透护士协助时,中山一院派出了肾内科护士长王饶萍和护士吕珊赴林芝支援1个多月,我们缺少手术器械时,中山一院肾内科领导立即将手术器械包和敷料包等快递到林芝。

在林芝期间,医院血透室的规模从拥有5台透析机增加到12台,病人不断增加。然而,“组团式”援藏的使命,在于变“输血”为“造血”,为全面推进肾内科和血透中心的学科建设,我帮助医院完善血透中心各项规章制度20余项,主持编写了《血液透析中心各项流程指引》。坚持查房和临床带教结合,开展学术讲座、搭建交流平台,选派医生免费外出进修,逐步建立本地医疗人才梯队,培养青年技术骨干。

地震中成功“创三甲”

2017年11月18日凌晨6时34分,西藏林芝地区发生6.9级地震,这次地震共引发余震300多次,波及林芝各县、区,造成1.2万多人受灾,近3000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部分道路、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当时林芝气温在0度左右,寒冷、恐惧包围着我们。有人建议离开林芝,但我很快镇定下来,如果地震引起群众伤亡,这里更需要医生。我组织党员带领医疗队继续留守医院,照常上班查房、出门诊、抢救患者。

地震3天后,林芝市人民医院迎来“三甲”终审。我安排科室工作,做好迎检汇报,同时作为后勤保健组组长,每天检查评审专家身体,保障他们的安全。最终,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圆满成功。

在近一年的援藏日子里,我们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遇上了多项“第一”:第一次创“三甲”、第一次遇到6.9级地震、第一次成立党支部、第一次全队拿到7项西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次取消周六休息、第一次春节放假仍坚守岗位等,这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亮点。在西藏的日子虽然很艰苦,但精神上很富足,我坚信自己的援藏经历,将是一辈子的财富。

文/刘庆华

(作者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肾内科主任医师)

编辑 孙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