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锐减,生二胎的多为70后80后,90后为何迟迟“不想生”:

原标题:“生育率”锐减,生二胎的多为70后80后,90后为何迟迟“不想生”

有个朋友是在妇产科当医生的,跟我抱怨过,说行业前景惨淡,她就要失业了。

愕然,妇产科医生多么火的职业啊,几乎每天都有出生的人口,她这是开玩笑吗?

然而她后来的话,句句在理,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件事情了。

她说,自己接生这么多年,但是新生儿的数量近年来比以往少得多。而且产妇多是要二胎的。现在医院每天有很多二胎宝宝出生,但是生二胎的多,为70后和80后,90后一胎的都很少。

近年来出生率断崖式的下降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我国2017年出生人口是1720余万,比上一年的1780余万少了60余万,出生率下降约4%。而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又较2017年减少400万有余。

青色莲花975发帖说:“采用百度指数、360趋势、腾讯浏览指数这三个平台搜集相关行为数据。并相互对照,看出人口变化的规律得出结论:18年出生人口大降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办法。”

我国二胎政策已经实行了3年有余,为什么新生人口数还会下降?医生朋友说,现在生二胎的,还是70后80后为主力,然而现在的状态是,70后已经生不动了,80后都生差不多了,而年轻的90后,却实实的指望不上,别说二胎,他们连头胎都不想生。

不想生的理由

80后说被多数人说是成生活在夹缝中的一代,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非常大,然而90后呢,90后则却被誉为垮掉的一代,有人说,巨大的生活压力根本不愿意去面对,有人将他们叫“长不大的孩子”。自己都是个“孩子”何况还要他们去养小孩呢?更别说二胎啦。然而,我觉得这些对90后的评判,未免有些片面,因为我也有很多90后的朋友,他们跟我说过不生孩子的理由,完全不是那么肤浅而简单的。理由听起来很丧。

90后排斥二胎的理由

为什么90后这么排斥生二胎,根据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及调查问卷,总结归纳成三点:价值观、婚姻观和未来的前景。

1. 价值观

幸福是什么

有一个温暖的家,房子不用还按揭,出门有车,不用挤地铁。有80后的朋友告诉我,这样就是幸福了。然而,90后的幸福标准却截然不同。90后认为,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情,爱情到了,自然就在一块儿了。所谓的房子、车子这些很物质的东西考虑进来未免有点俗。

然而,当生活的困扰一步步逼向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就会被无情的撞击,他们开始迷茫,迷茫为什么要“剥削”爸妈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给自己生活,而且有一部分仅仅是付了个首付。

也有些人,经历了好几年的感情波折,分分合合的终于结婚了,可末了,前脚结完婚,后脚就离了。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性格不合啦,生活习惯不同啦等等。

那么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价值观的不同,让90后们对我行我素的单身生活更加眷恋,他们享受着生活的简单与单纯,更习惯了天马行空的自由洒脱,虽然这种方式不被父母们所看好,甚至无法接受,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晚婚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2.婚姻观

有人说90后很“颓”,然而事实上却是90后三观太正。

虽然说,90后思想比较独立,但是,其实孤独寂寞也是他们所惧怕的。而对自由的向往又让他们既害怕独立,又享受着独身生活。

大数据的普及,将他们的成长环境,打造成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他们享受网路的便利,甚至可以完全丢弃书本,他们眼界大开,太多的现实被他们所看见,虽说,甜蜜爱情是人们世世代代追求的事,他们何尝不羡慕?然而现实的压力却把这种憧憬一一击毁。

什么产妇被抛弃,爱情遭背叛,女方只看重房子还要全款,男方骗保杀妻……血淋淋的事实就这么赤裸裸的摆在网路上,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不得不早早看破了婚姻,因为生孩子是延续生命,是爱情的果实。有的90后甚至说,没有感情基础我宁可单身,没有爱情还要生孩子?

3.生活压力

有一本叫《低欲望社会》的书在日本卖的很火,流传到我国,也被千万粉丝传看。书中内容贴近生活,直截了当的对日本人不想结婚生子进行了剖析,书中提到即使给予他们最优厚的生育福利,日本的人口增长依旧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低欲望社会阶段。

如此说,90后不想生娃,是不是也像书中所描绘,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让我们看看网友的说法吧

“你知道现在房价多高吗?不是我不想生,是我不敢生啊!”

“你有信心在你结婚前准备好房子吗?生得起孩子,但你买得起学区房吗?”

“我们俩人工资加一块还不到一万块,开销,礼尚往来,生活,一个月下来前所剩无几,问我们钱都花哪儿了,我们也不清楚,更别提买房子还贷款了。结婚都不够,更何况养孩子?我可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出生在我们的困境中。”

70、80后生育旺盛期的接力棒交给了90后,然而,专家们所预测的井喷式的生育高峰却被90后实实的打脸了。成为热议对象的90后新生代哪一点都不输80后,然而为什么在生儿育女这条道路上拿着接力棒迟迟不跑?值得专家们三思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