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千里求医——纳米刀消融术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新生】

原标题:古稀老人千里求医——纳米刀消融术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新生

记者王嘉译

1月10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五附院)肝胆胰腺外科病房,得知李晓勇主任正在为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纳米刀消融手术。这场手术从早上8时开始,已经持续了8个小时,患者病情复杂,是一场“硬仗”。

下午5时,记者见到了刚下手术台的李晓勇主任。从他的脸上丝毫未看到长时间工作后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手术成功后难以抑制的喜悦。李晓勇主任表示,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到纳米刀消融术的优势,不少患者不远千里赶来,只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来自重庆的李老太就是其中之一。

出现黄疸检查显示为肝门部胆管癌

李老太今年75岁,去年10月底出现小便发黄的现象,“像浓茶一样”。一开始李老太并未在意,之后连皮肤也逐渐变黄,并出现瘙痒。到当地医院按皮肤疾病治疗了十多天,症状未得到缓解。于是再次来到医院,进行了CT、MRI检查,检查报告单上赫然出现了“肝门部胆管癌”几个字!

医生告诉李老太的家人,病人肝门处的胆管内长了肿瘤,逐渐增大的肿瘤会使肝门部胆管慢慢狭窄并逐渐堵死,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排到肝外,导致患者出现逐渐加重的黄疸,最终引发肝功能衰竭。

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和患病部位,重建并恢复胆汁流向外界的通道。然而,李老太肿瘤侵犯的胆管位置高,而且侵犯了周围重要血管,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化验检查提示李老太体内的胆红素高达386.4μmol/L(正常值为1.7μmol/L~17.1μmol/L),为重度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减黄”,短期内就会出现肝功能衰竭。

当地医院给出了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的“减黄”方案,力求将胆红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穿刺引流的过程还算顺利,但由于引流管前端有几个侧孔,很快肿瘤便堵塞了侧孔,导致引流失败。放置引流管之后,李老太还出现了持续不退的高热,随后又出现了肺部真菌感染,继而引发了败血症。当地医院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案。“一天拖一天,我们实在是等不了了。”李老太的老伴说道。

肝门部位置特殊如人体“立交桥”

肝门部往往被喻为人体的“立交桥”——以肝脏第一肝门为中心,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神经及淋巴管组成肝门部的出入枢纽,各种管道“四通八达”。尤其是在肝门横沟这一狭窄的通道里,分布着多个进出肝脏的重要管道。

李老太的肿瘤所在部位“凶险”、包绕肝门部血管,再加上年龄大、基础体质差等因素,使得李老太失去了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李老太的女儿没有灰心,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此时“纳米刀”三个字进入了她的视线。纳米刀是指在超声或CT导引下,将消融针穿刺到肿瘤周围,然后在针与针之间施加超高压脉冲电流,直接使肿瘤细胞和组织凋亡,而肿瘤周围富含弹性纤维的脉管结构不受任何影响,非常适合由于周围血管侵犯而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

她还得知,郑大五附院肝胆胰腺外科的李晓勇主任于2015年便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纳米刀消融术,迄今已有108位患者受益。李老太的女儿立即带着母亲的检查结果找到了李晓勇主任。李主任详细评估后说:“能做!”

李老太在家人的陪伴下从重庆来到郑州,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是漫漫的生命之路。2019年12月24日入院,第二天各项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三天正式手术。手术后,李老太退了烧,体内胆红素降到了110μmol/L左右。

李晓勇主任表示,纳米刀消融术不仅适合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特殊部位难治性肝癌,还适合IV型及部分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无法耐受或不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