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免疫抗癌新思路] 防癌抗癌

人类与肿瘤的抗争史已逾百年,面对无比“狡猾”的对手,陷入苦战的人类仅取得过两次阶段性突破——放化疗、靶向治疗。

而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美日两位科学家,表彰其“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也宣告了肿瘤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希望,但谈‘攻克肿瘤’还为时尚早。”马瑜婷如是说。

80后马瑜婷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CAR-T疗法用于血液肿瘤治疗取得了喜人进展,然而却对大多数实体肿瘤仍束手无策。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取得了概念性的突破,但缺乏精准廉价的伴随诊断指标,患者响应率也有待提升。此外,如何应对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成了我们需要面临的全新挑战。”

如今,肿瘤免疫治疗尚存三大瓶颈:肿瘤的免疫原性低下,难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不同肿瘤类型、患者个体、癌细胞克隆间存在高度异质性,难以寻找共同靶点并实现异病同治;再有就是极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

为此,马瑜婷另辟奇径,选择以“应激”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克服肿瘤异质性、打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新靶点和策略,发现有助于精准医疗的生物标志物和伴随诊断指标。

马瑜婷介绍说,一方面,她系统地研究“细胞应激”对肿瘤免疫原性的调控机制,探寻具有较好普适性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所谓“细胞应激”,就是利用放化疗对肿瘤实施“突袭”后,平时伪装得“岁月静好”的癌细胞会释放“危险信号”从而“暴露身份”,招致免疫细胞的系统性追捕。

尽管马瑜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她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她说:“临床诊断出的肿瘤多已处于中晚期或转移阶段,单凭免疫治疗可能势单力薄,然而合理运用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协同发力,在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应激,就能够提升免疫治疗的胜算。”

马瑜婷提出,免疫联合疗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她还特别关注“精神情绪应激”对免疫系统的重要影响,试图解析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深入探索精神压力调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他人看来艰涩枯燥的研究,却是马瑜婷的兴趣所在。从小喜欢生物,马瑜婷顺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后在同济医学院龚非力教授的悉心指引下与免疫学“结缘”。

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求学,师从免疫学家Laurence Zitvogel教授。她以每周工作80小时的忘我拼搏,出色地完成课题,经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又师从细胞生物学家Guido Kroemer教授深造。

三年前,马瑜婷回国并加入处于起步期的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从零开始,沉着应对招募团队、搭建平台、申请经费的重重挑战。

谈到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马瑜婷说:“在我们实验室里,其实女研究生可能比男生会更多。女研究生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工作时对现象的观察更加仔细、更加细致。在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实验过程当中,可能更有耐心、更容易发现一些趋势,我觉得这是女性独有的优势。”

身为80后导师,马瑜婷与学生亦师亦友。学生实验进程受阻时,她会挽起袖子并肩作战,传授关键技巧,分享经验心得;在悉心指导之余,她也会说俏皮话调节团队氛围。“我们一起创造并享受‘和谐、自由、合作、公平’的实验室文化,但对于科研,我们无比认真。假如研究工作受挫怎么办?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马瑜婷坚定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