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小学成绩好,中学就不行了?隐患在这里:小学和初中的成绩

原标题:为什么很多孩子小学成绩好,中学就不行了?隐患在这里

自己小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非常不解的事情,身边的某个小同学莫名其妙的在某个时间段学习成绩忽然超过了自己很大一截。

当时的自己可能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就是单纯的认为他聪明。

后来自己长大了,有了孩子了,也开始注意孩子的学习了,当自己再去思考“某些孩子为什么突然学习成绩上升”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这学习成绩好与坏,与聪明无关,与学习的刻苦程度无关。

在中学学习中,有一个学习怪圈: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如果深入了解,就能发现很多学习的奥秘。

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

上小学的孩子,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成绩分化,只要孩子学习认真,听老师和家长的话,有个好成绩真的不难。

如果看小学的考试试卷,数学、语文双满分的再平常不过,90分以下的就算成绩差了。

然而,就是在这种“一片大好”的环境中,孩子的学习生涯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小学知识相对直观,有些知识不需要深层次的理解透彻,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甚至用某些错误“特殊的学习方法”“新概念学习”等,把正常的知识,曲解成了孩子容易记忆的知识。

这种错误的学习,就造成了孩子的“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并不仅仅在于存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用已知知识去解决自己未知的问题,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

而初二以后的知识理解就越来越偏向“深层次思维(逻辑思维)”,而学生,在小学时候,没有有效的发展逻辑思维,学习的时候必定会变得特别吃力,从而最直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分化。

如何应对这种分化

1、改善学习方式

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思维导图模式”的学习。

知识的积累,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探寻、总结得到这个知识。

2、知识面要尽量宽阔

教育部也有新的规定,鼓励孩子展开更多的课外阅读,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所以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3、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

家长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放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要再用题海战术挑战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孩子拥有“成长型学习潜质”。

学习的兴趣与毅力是初中以后孩子成长的关键

兴趣是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兴趣也可以理解为好奇心,而好奇心就跟食欲一样,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但是,很多家长逼迫式的教育方式,自孩子学习开始就在抑制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

学习兴趣没有,毅力就很难维持,很多孩子都是在求知的路上没有了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动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毅力

1、正确认识“快乐学习”

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让孩子理解空气的浮力,飞机能起飞的原理。教孩子学自行车,让孩子探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行车上的人不会摔倒。

2、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忍耐力的培养很多,娇惯肯定是不行的,而锻炼忍耐力的往往可以参考一些体育运动,爬山、跑步、游泳,都有锻炼忍耐力的机会。

3、不要迷信天才,天生聪明。

世界上没有谁从一出生就智商高,在所有成功的表象后面,都有别人的努力与奋斗。

家长不应该给自己的孩子贴上“笨”的标签,也不应该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对比。

个性与人际关系影响孩子的人生

人际关系对人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影响,对于学习中的孩子,人际关系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孩子因为心理不成熟,也会因为孤独产生心理疾病。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成天对他人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较狭隘、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去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爱心、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体谅他人,友好相处。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帮助他人,多与人交流,多交朋友。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师长倾述。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必要时,可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人士(医生)的指导。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不发生父母离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正确的育儿观念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