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砸上万块买书,孩子的反应让她大跌眼镜!这样读书,不如不读:

原标题:一个妈妈砸上万块买书,孩子的反应让她大跌眼镜!这样读书,不如不读

作者:霍霍

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这几年,新生代父母更关注阅读这件事了,是好事。可类似这样的提问,在阅读群也越来越多了:

我家孩子三岁了,适合读什么样的书?

有公号在团购某某绘本,大家有读过的吗,值不值得买?

马上到囤货节了,有晒书单的亲吗,急需参考一下。

再看这样一组数据:

仅2019年一个季度,就有6742个童书品牌在市场上动销。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读3本书,这些书要读2100天,也就是大概6年的时间。

别忘了,这仅仅是一个季度的新书哦。

真实的市场情况是,新书加旧书同时在卖,今年的以及之前好几年的书也同时在卖,这又究竟是一个怎样海量的数据?

数据来源:开卷【2019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发布数据

是的,这就是现状。

孩子终于“爱读书”了,可接下来的问题是,给孩子“读什么”呢?

不是没得选,而是“选择”太多了,以至于都不知道怎么选了。

如果做不到心中有数,盲目地去选,能买好买对的几率之小也就可想而知。

可能有人说,反正我就多买吧,这样总没错。跟着书单买,跟着销量买,跟着公号团,买买买,一大堆抱回家,然后呢,让孩子当试金石来鉴别吗?

我想说,可能有家长不差钱,花得起,也舍得花,可是孩子的时间费不起啊,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咱们当父母的,得掌握一个能力,知道怎么在这海量童书范围内画一个大圈。圈外的,咱们屏弃、避免。圈内的,至少是相对科学的,咱们再结合孩子的情况细细寻找。

3岁以前,读书不在于量多,而在于内容适龄和有趣

后台有个妈妈问:

我孩子2岁了,隔壁家5岁的哥哥给了我们很多绘本,是不是看他的就可以,不用再买了。

我不建议这么做。

2岁孩子的绘本,5岁可以看,甚至可能会读出新的门道和收获来。可是不建议2岁的小童看大童的绘本。因为孩子在 3岁之前,最核心的就是,让孩子对书和阅读这件事产生愉悦、美好的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书跟孩子的接受能力合拍,才会有流畅、愉悦的阅读体验,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如果书过于简单,孩子读起来无趣、没意思,会导致他总在低水平徘徊。

如果书太难了,过于超龄,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产生畏难情绪,伤害阅读热情。一旦伤害了阅读热情,补救也就大费周折了。

所以,3岁前的孩子,读书不在于量多,而在于内容适龄和有趣。

适合低幼宝宝的绘本,配有少量的文字,图画本身就会讲故事,情节简单,内容跟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关。

美国知名童书评论作家伦纳德 · 马库斯,谈起适合低幼宝宝的绘本,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要遵循“此时,此刻”(now and here)的原则,也就是说,书的内容,跟他当下的所看所做的日常生活相关,是他熟悉和了解的,会便于宝宝的理解和接受。

比如我家2岁的小宝最近很喜欢下面这套风靡全球的《小熊宝宝》。

这套书里讲的内容都是跟人打招呼、吃饭、排队、睡觉、上厕所,画面简单,内容重复,孩子们都超喜欢。

还有另外一套书也很受小家伙“宠幸”,那就是《小雷欧》。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出门玩耍的机会更多,孩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会在这套《小雷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生活。

小雷欧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骑车,去公园,放风筝,去超市等,绘本内容都是以孩子的第一次体验为主题进行创作。作者被誉为“婴幼儿图画的代言人”,最知道孩子们心里想要看到什么。

3~5岁,买书不要你看得上,而要孩子看得上

我有个闺蜜,穿衣风格跟《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一样,黑白灰,性冷淡风。闺女是她打扮的,走在街上跟他一个模子里出来似的。夸张的是,就连给孩子买绘本,绝不要色彩鲜艳的,不要内容怪诞的,不要画面花哨的。她看上的,封面都长得差不多:有艺术感,冷色调,冷淡风。在她眼里,这才是高级的东西。

然而,在她花了上万块疯狂囤积了各种高级的图画书后,她闺女却碰都不愿意碰。问题出在了哪里?

亲子阅读中有三个关键的角色:大人,孩子和书。孩子是主体,父母更像是个牵线的红娘,咱们要给孩子选书提供帮助,可不是替代他。

回到选书这件事,在我看来, 有趣、有识、有品,是挑选好绘本的六字格言。

有趣是孩子觉得有趣。所以,冷淡风可能是妈妈的菜,但不是孩子的菜。孩子就爱看好玩的、荒诞的、脑洞大开的,因为这才是孩子的天性。

比如这几本大家来感受一下。

《长个不停腿》

有一位饱嗝先生吃了一颗豆子,腿开始不停的长,长啊长,穿过森林,穿过大桥,穿过城市,甚至到了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充满了想象力和童趣,孩子会看得哈哈大笑。

《我要一个新屁股》

3~5岁的小孩好奇,自我意识强,所以,这种搞怪的主题绘本,满足了他的好奇心,甚至那么一点点的小破坏感。

干嘛非要总是一本正经,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培养点黑色幽默感。

《响屁蔫屁》

放屁也有学问,是“噗—”,还是“丝—”,其实大有不同。孩子们超爱这类屎尿屁绘本,我推荐给很多的孩子,总之看过的没有不爱的。

5岁以上,故事类和知识类不能一头沉

孩子到5岁前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阅读口味初现,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喜欢故事书,而有的孩子喜欢科普知识类的书。

行业内更专业的称呼,叫做虚构类(Fiction)和非虚构类(Non-fiction)阅读。

虚构类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者不真实的故事,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故事类绘本大多就属于这一类。

反之就是非虚构类,描写的是现实生活和事实,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科学和人物传记等,类似我们说的知识科普类读物。

有父母会认为,孩子的阅读偏好是天生的。女孩就爱故事的,男孩就爱科普类的。因此会选择顺其自然,由着孩子的偏好来。

我不赞同这一点。

在这个文理并重的时代,两类书都重要,都要读,只读故事类,或者只读知识类,都是不够的。

美国的小学,甚至在教学大纲中,对各年级阅读比例上做了规定,比如四年级要求各占一半,然后知识类比例逐年上升。

而且,孩子的阅读偏向其实也不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环境的因素也不可小觑。有的父母偏爱某一类,总给孩子买,等于人为的给孩子营造了带有偏好和倾向的环境。

那么,怎么把两类书都放在孩子每晚的阅读书单里,我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验。

我家哥哥,从小的习惯是每天晚上读3本书, 我跟孩子约定,这3本书的选择权,两本留给他自己,他可以任意选。一本的选择权给我,我就有了补充和均衡的机会。

比如一些新买回家的绘本,孩子因为对新书不熟悉,要让他自己选那得凭缘分。有了我这一票,就可以早点把书送到孩子手里。

还比如四岁多的时候,我们家也出现了阅读偏好,就爱看科普知识类的,我用好这个机会,大量优秀的获奖绘本就照读不误了。

所以,我家哥哥的阅读比较全面,两个类别总量基本保持1:1的比例。

在大量优秀的故事书中,沉浸在别人的人生里,体验有趣、害怕、兴奋、愤怒、幸福等各种感受,触摸人性,做好应对真实生活的各种准备。

也从科普类读物里收获了大量的知识,成了同学嘴里的“问不倒”,还被推选为科学课的课代表,成就感满满。

《揭秘》系列

乐乐趣的这套翻翻书,可以看作是科普类读物的启蒙之作,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看起来,系列书涉及海洋、大脑、汽车、火车、飞机等。男孩女孩都能找到适合的主题。

《DK儿童百科全书》

要说科普读物,DK的一系列读物当然是孩子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图片全都是真实的摄影照片。这套百科全书,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读起来。分为5个主题,深度和广度兼具。

暖房子《世界经典绘本》

曹文轩说:“每个孩子都要先看一些给人生打底子的书,再去看其他的。这套书从世界范围内精选了35个故事,聚集精华,唤醒孩子的情感,唤醒爱,帮助他认识自己找到自己。

所以,真的不要小看选绘本这件事,它关乎了是在成就孩子的阅读热情,还是在伤害它。

而这,是我们花这么大力气,花这么多时间做亲子阅读这件事的终极意义所在,不是吗?

-END-

本文转载于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转载已获授权。

本文编辑|千反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