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父母很善良,提起孩子很自信,但有时候有又显得自不量力】

原标题:新生代的父母很善良,提起孩子很自信,但有时候有又显得自不量力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论题,说“新生代父母与老一辈有什么区别?”评论众多,不过总结下来不难发现区别:

  • 新生代家长更加理性,在素质以及三观方面的提升显著。

早在85后那一代人开始,年龄代沟的差异性就开始显现,随着人们所接受的知识教育程度的提高,新生代父母变得更加愿意思考问题,他们在教育方式不再是过去的“我说,你听”,而是偏向于“沟通”、“理解”还有“同理心”。

正如社会主流思潮对年轻人的评价,新生代父母更加善良,但喜欢盲目自信,他们积极、乐观,而且对于未来充满了幻想,尽管有时候又显得不自量力。

调查显示:新生代父母养娃积极度提升,但“期望焦虑”也随之而来

在于好几位宝妈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特点,尽管她们都觉得自己孩子天赋异禀,是潜在精英人才,但对于他们现在的状况却普遍表示不满意。

很明显,在大部分家长观念里,她们认为孩子是可以变得更加优秀的,存在非常巨大的进步空间。既然没有达到她们理想的目标,就说明努力的还不够,未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赢在起跑线上,但这种高期待换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焦虑,还有孩子的反抗,如果处理不好,麻烦甚多。

  • 比如:亲子关系的破裂,孩子的逆反心态以及他们心理上的转变等等,这些都不是小问题。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新生代父母的育儿方式、育儿理念有关。

育儿观念的转变,成为焦虑的主要来源

在北京妇联的牵头下,由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父母必读杂志社以及育儿园对新生代父母家庭、教育、思维转变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与老一辈差异巨大,新的问题在逐渐衍生。

1)、父母自我意愿的调整

90后对父母那一辈人的印象标签几乎都存在“古板”、“固执”、“不讲理”等等,这并非误解,老一辈人普遍存在“大男子主义”,就连女性也一样,他们很少愿意听从孩子的心声,表达爱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听话就好。

服从命令就是好孩子,反之,就得好好收拾一顿,正应了一句老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是正确的,父母由于自身阅历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做决定,避免他们走上歧路。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此举无疑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孩子感受不到最基本的平等,心里自然少不了不爽情绪。

相对而言,新生代家长更加愿意改变自己,家里不再是“一言堂”。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

  • 妈妈的表现明显更加优秀,她们在承担绝大多数教育事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改变自身状况。
  • 爸爸的表现就比较low了,他们一如既往的固执,各方面都不愿意改变,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逃避行为”,将育儿问题直接扔给老人,这样自己就不用头疼了。

如此节省时间的取巧手段,很符合现代“丧偶式育儿”的时代背景,也难怪一直被妈妈们所吐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压力会变得很大,父母所有调整的目的都一致: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训练孩子。原本的散养变成圈养,各方面还上纲上线,最终目标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过得去就行”,至少提升一个等级。

孩子要是能做好,一切都没问题,可要是做不好,妈妈就得抓头了。

2)、父母对育儿知识的认可度

也许是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缘故,新生代家长对于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相对于口口相传的古老传统,她们偏向于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老一辈的理念。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变化,毕竟流传时间久并不意味着就正确,经验之谈也许在某些时候很管用,但时代不同了,它们总有过时的时候,生搬硬套的结果就两种,要么效率低,要么有弊无利。

为了全方位帮助孩子提升,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家长开始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她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力求做到完美。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高标准,导致她们在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情绪上容易出现巨大波动,我为了你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学习,你还做得这么差,是不是对不起我的付出?

  • 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人性角度而言,恼怒是正常表现。

而孩子也很冤枉,他们其实也想做好,但现实并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等价交换只是童话,再说,家长的努力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从她们的知识构成不难看出,父母所谓的付出,主要集中在营养、健康、身体发育与品德教育上。

最关键的智商以及文化知识构成明显欠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一漏洞还在不断扩大,前进方向没选对,何来高回报?

3)、父母糟糕的现实状况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 孩子的健康状况
  • 家庭收入情况
  • 工作与育儿的时间冲突
  • 攀比诱发的控制欲

前两者很好理解,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而经济收入是生活的保障,没钱连公交车都坐不了,更别说养育孩子了,后面两个才是大麻烦。

▶想要多赚钱,就得努力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们会把绝大多数时间放在工作上,无法经常陪伴孩子。尤其是对于存在全职妈妈的家庭,男人白天忙碌一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晚上到家真的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自然不可能去过问孩子的事情。

其实男人也明白,不花时间会让关系变生疏,但生活的压迫让他们很无奈,在发财之前,永远没有停下的可能性。

► 所谓“攀比诱发的控制欲”,其实就是家长见别人家孩子太过优秀,就容不下自己孩子犯错,而避免孩子犯错的最直接手段是“帮助他们做事情”。

在孩子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家长过分操心而一味地否决孩子,肆意插手的后果是干扰他们独立性的养成。“忍不住帮助孩子做事情”的养育行为反应的是家长心理素质的薄弱,认知超前,耐心不够。

对待“期望焦虑”,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千万不要小看“期待焦虑”问题,它一天不解决,家长的情绪就一天不能平复,就算父母三观正确,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比如对孩子更加暴躁、无耐心甚至采取暴力教育方式,影响深远。

家长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 调整自己的心态

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是每一位成年人应有的能力,别的不说,就拿自己来看,同辈人当中,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个吗?既然家长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呢?

再说,孩子一方面不如别人,并不意味着其它方面也不如别人,个人价值与很多东西相关联,除了文化成绩之外,还包括性格、情商、素质等等,不到最后,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

■ 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部分家长可能是性格的关系,她们发现孩子出了问题,会不断强调,不断唠叨,想方设法地指责,试问意义何在?既然问题已经出现,那就想办法解决问题,任何多余的行为都不要有,做得越多,情况就越复杂。

尽可能将事情约束在实际意义上,不要上升到心理层面,人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根本猜不透。

■ 学会鼓励孩子

“这次没考好,那还有下次”、“我相信你肯定是会的,就是失误比较大”、“没事儿,妈妈来帮你解决,你记得以后别那么做就行了”…

聪明的家长会主动帮助孩子说话,利用羞耻感让他们长记性。

事后再搭配一些鼓励的话,孩子会变得既听话又认真,效果远比骂一顿强得多。

总结

家长希望孩子变好的心态,我们都能理解,但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谁注定会成功,好与不好也不是家长能决定的,只要孩子能健康幸福的长大,就算不是第一,又有什么问题呢?

平凡,有时候也是一种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