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耒阳过年办年货,乡下的这些东西你还记得吗?]

原标题:【印象】耒阳过年办年货,乡下的这些东西你还记得吗?

办年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亲们一直恪守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即使过年了,出去买的东西也有限,无非是几挂鞭炮、糖果、红纸、粉丝、红枣,女孩子的头绫子等,因此人们见面不是问“买”了什么年货,而是问“办”了什么年货。

“办”就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家里有什么食材,就做什么食品。东西虽然有点土,却很有特色,不但花钱少,而且“办”的过程还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过年少不了喝酒,那时乡亲们大多没钱买瓶装酒,都是自己酿酒。进入腊月初,乡亲们便开始酿酒,一缸酒一般需要糯米二十升,每升一斤二两,有的家庭喝酒人多,就会用粳谷跟人家换些糯谷,当然不是等量交换,糯谷总是值钱些。到了酿酒的时候,母亲先将糯米用清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将大铁锅和木甑、团箱一一洗净,然后将泡软的糯米装到甑里蒸,看到蒸气穿过糯米层从甑顶端冒出来,母亲会时不时用筷子插进糯米里,根据糯米对筷子的黏附程度来判断糯米是否熟得恰到好处,等火候到了,糯米变成了清香扑鼻、酥软粘连的糯饭,便将糯饭倒到团箱里,用筷子扒开,先淋清水,后再浇入有酒药的水,然后将糯饭倒到酒缸里,用双水将糯饭从里到外反复翻动,保证每粒糯饭都能粘上酒药。最后,将糯饭压实,并在缸中央掏一个空,用于贮藏醐子酒,最后将酒缸移至墙角,用簸箕盖好,冬天天气冷,还有给酒缸做个窝,保证有适当的温度,让糯饭发酵。三天以后,浓烈的酒糟香味飘散开来,弥漫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小年以后,是母亲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到豆腐坊推豆腐(家乡有句俗语“没有豆腐不过年”,豆腐是年节的重菜,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到臼屋里捣米粉,到磨坊里磨米浆,到井边剖鱼刮肉,到渠圳边洗红薯萝卜,母亲一双皲裂的粗手整天忙个不停,之后,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将米粉加点糖和苏打粉,经过一番蒸、煮、揉、搓、切,成了一根根白手指模样的兰花梗,或者像镂空的手掌一样的套环,或者薄薄的花片;方整白嫩的豆腐放到簸箕里晾着,预备炸成油豆腐;米浆里放点芝麻用来煎糟粑哩;大块的五花肉放到铁锅里,煮熟能轻易插进竹筷,再抹上醐子酒、酱油、用来炸扣肉;把瘦肉剁碎成团,在米浆里过一下,用来做油炸肉圆子,红薯切成丝放到米浆里浸一下,用来炸红薯八脚……

当一件件事情预备妥当,母亲一般在晚饭后,重添一灶新炭,架上洗净的大铁锅,把装有新茶油的油瓮从床底下端出来。炭火烧得旺旺的,吐着蓝色的舌头。母亲的脸上荡着笑容,新茶油倒入铁锅,一股芳香顿时弥漫开来,当油锅的白沫渐渐的消失,茶油烧红了,无声地沸腾着,这才是炸年货的顶好火候,炸年货的顺序也有讲究,先炸兰花梗、花片、套环、糟粑哩、红薯八脚,之后才炸油豆腐、炸扣肉。鱼有腥味,要放到最后炸,而且炸鱼之前还要舀出一些油来,以免都染上腥味。

为了安抚我们的嘴巴,母亲会先炸糟粑哩给我们兄妹吃,糟粑哩有几种花样,舀一勺子米浆放到炸糟粑哩的勺子里,摇匀,放几粒花生米或黄豆子,往油锅里一放,不一会儿油面上浮起来一块块圆圆的糟粑哩,黄澄澄、香喷喷,我们几个小孩子还未等其完全冷却,就抓放嘴里,母亲一边满是酸涩地看着我们,一边爱怜地责骂我们:“慢点儿,有火气”。我们不时跑出跑进,用小脏手拿各种刚出锅的美味吃,肚里的馋虫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与满足。

第二天早上醒来,各种香喷喷的年货已摆满了簸箕,装满了瓦瓮和瓦缸。

……

日月周而复始,祖国日新月异。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下,乡亲们大都进了城,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小康生活,到了年关,也不用像以前那么忙碌了,“办”年货已变成了买年货,走进超市各种烟酒、糖果、食品等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应有尽有,服装店内各种品牌服饰、流行服饰种类繁多,色彩迷人。但我特别怀念小时候“办”年货的情景,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开心、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有趣。

文:谷彦平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