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成了“戏精”,别急着去揭穿,“戏剧教育”你值得拥有:怎么变成戏精

原标题:孩子变成了“戏精”,别急着去揭穿,“戏剧教育”你值得拥有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记得在很多的青春片里,主角在回忆童年时光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场景,自己像一个小傻瓜一样披着被单在那演戏,一会儿扮演威武的大将军指挥战斗,一会儿又变身骑士要保护公主,下一秒可能又会化身巫婆,对其他小朋友发出诅咒。

小孩子总是这样,仿佛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东西说话,他们有的时候不小心犯了错被家长批评,还会把问题嫁祸给莫须有的东西上。如果这些操作被放在大人身上,可能会被当成异类看待,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很多时候孩子戏精上身,脑洞大开,还学会了说谎。

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天赋非凡的小戏精?孩子“演戏”的动机是什么?家长又该如何教育呢?一一分解,让您明了。

人类代代相传,“表演”出力不少

有人说人类能繁衍至今,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会了“表演”,这里所说的当然不是戏剧性的演出,而是人类作为高智能的灵长类动物,在强大的巨兽面前学会了伪装,又在人群这样极其复杂的群体生活中学会了和各种人打交道,“看人下菜碟”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天生就是好演员,在扮演自己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并不是虚伪,而是人生存下来的本能。就像一个差不多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假哭来引起妈妈的注意。有的时候他只是为了和妈妈开个玩笑,看到宝妈着急地冲泡奶粉,达到了他“看戏”的目的,婴儿可能马上会“破涕为笑”。

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婴儿都在靠这种技能来获取关注,因此表演真的可以说是人类的天赋。许多孩子的即兴表演,其实表现出来的是他惊人的反应力,而说谎这件事,特别是对子虚乌有的事情大加描述,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娃的想象能力不错。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让孩子一味说谎和表演,而是主张家长能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动机。综上所述,孩子脑洞大开的表演天赋其实恰恰促成了娃的成长,这一点常常被家长忽视。

  • 为什么说“表演”成就了孩子的成长?

先来看一个案例,小明在家不小心打翻了干果盒,干果洒了一地。恰巧妈妈回来了,为了逃避惩罚,他赶紧将责任都推到了18个月大的妹妹身上。妹妹除了会叫爸爸、妈妈和简单的学舌以外,并不会辩解,看上去“天衣无缝”,所以小明选择将妹妹当做挡箭牌。

妈妈仔细查看妹妹的衣服,并没有沾到一丁点的碎屑,对此表示怀疑。可小明却一口咬定说,是妹妹拿着衣架打翻的,离得较远,所以身上没弄到。在沙发旁边的确扔着一个衣架,妈妈半信半疑,嘱咐小明要照顾好妹妹。一场即兴表演完美收场!

看似一个小场景,其实要做到“完美”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考察孩子的多项能力,这也是“表演”成就孩子的地方。

“戏精”孩子的五大优势

1、察言观色的能力

察言观色是幼儿步入社会初始阶段首先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能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对人际交往有着基本的认知和基础,是孩子社会化的开端。

通过对方的语言和表情变化、肢体动作,孩子往往能判断出他的喜怒哀乐,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那些看上去木讷的孩子,则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缺失,或者还没发展到那一步。

2、强大的执行力

在经过一系列缜密的推理过后,善于表演的孩子会迅速地制定出一套方案来,就像小明以妹妹作为借口来逃避惩罚,来了一招“狸猫换太子”,结果非常奏效。

小明要表演出非常令人信服的状态,就需要在语言、表情、动作、语气等方面加以配合,让自己的行为更有说服力,在妈妈提出质疑后迅速反应,指出干果盒并不是妹妹直接打翻的,而是“借助于”衣架才能够的到,这才闯了祸。

3、惊人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是魔幻现实主义者,他们往往能在魔幻和现实间切换自如。针对妈妈的灵魂质疑,小明迅速瞥到了沙发上的衣架,等于找到了妹妹的作案工具,因此脱口而是妹妹利用衣架够的盒子,解答了妹妹身高矮和身上没碎屑的疑问。

这种创造力是惊人的,它是对孩子观察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能根据现场的考验来编造一个强大的理由,想象出不同情境的发展趋势和解决办法,的确很牛!

4、稳定的心理素质

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况,以及来自大人的反问,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小孩可能两三句话就露馅了,但心理素质稳定的孩子则不一样,不管内心有多少活动,表现出来总是那样波澜不惊,好像这件事情真的和自己无关。

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骗过大人,有的时候甚至能骗过自己,所以说表演也是要有“底蕴”的,超高的表演不是谁都能完成的。

5、表演是现实的实践

孩子的表演不仅有撒谎,还有一些类似于过家家的角色扮演。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言不虚,提早布局和参与表演,何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实践呢?

很多孩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戏码,就是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的。就像孩子会扮演医生打针,或者模仿妈妈在做饭,不能单纯地将其归结为“玩耍”,还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通过“表演”来发展自我?

认识到表演是孩子的生存本能后,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种种戏精表现大惊小怪,相反还要多配合孩子来“演戏”,促进他相关能力的提升。那么家长具体要怎样做呢?

1、 理解儿童的行为

看透孩子表演的本质后,家长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行为了。父母应该认识到,有时候孩子的表演并不是恶意的欺骗,很多表现都不过是一种对自我进行塑造的尝试。因而不要轻易指责。而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行为,再做出适当的回应。

比如孩子装作一棵树,双手不停摆动,有时还会刮到正在做饭的妈妈。宝妈这个时候可以这样说:“现在风停了,这棵树可以静止一下了,而且那边的阳光更好,你不想着去那边晒晒吗?”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直接对抗好的多。

3、借助绘本、游戏等方式学“表演”

生活就是一部充满着奇幻色彩的剧本,孩子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提前适应和熟悉这个社会。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共读绘本,或者做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对社会角色进行认知,并进行模仿和表演,这对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是非常有好处的。

总之,戏精宝贝身上或许有着更为宝贵的能力,家长正确引导,才能发掘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甚至有一天能成为儿时表演中那光芒万丈的王子或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