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俐对女儿进行“哭声免疫法”训练,后来怎么样了?她:很后悔]

原标题:马伊俐对女儿进行“哭声免疫法”训练,后来怎么样了?她:很后悔

马伊俐是好妈妈,她在对待自己孩子上,是出了名的母慈女孝。

但在育儿上,却也有犯过很大的错误。

这个错,直到现在,她还曾不止一次的后悔过。

“在爱马小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睡眠的文章...但我也很迷茫...因为育儿方法的对错,真的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要十几年后才见分晓。”

“随着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丰睡着。”

“而我就固执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

后来,她继续反思:

“昨晚,妹妹非要睡在我身边,一会儿就呼呼的...姐姐小的时候特别依赖我,总想让我搂着睡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影响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孩子成长路上,如何避坑,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我们是用自己的孩子在试错,错了,往往带来的影响很大。

好在,马伊俐还是醒悟了。

那么,这里说到的哭声免疫训练,是什么呢?又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

简单来说,哭声免疫法,就是训练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乖乖睡觉,也可以通过逐步的训练,让孩子变成一个少哭闹、乖巧懂事的婴儿。

在上个世纪一段时间,曾经风靡美国,影响无数美国人家庭和孩子。

说到哭声免疫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疯狂的父亲。

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爱知教学园地 ID: aizhi2020

1928年他写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提倡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式的养育,把孩子当做机器一样进行训练。

令人矛盾的是,他认为要尊重儿童,但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种理想化的,程序化的“训养”,的确帮了整整一代美国妈妈省了事,孩子变“乖”了,听话了。同时,也变得不与人沟通,不爱笑,甚至是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等等疾病。

华生自己的教育,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大儿子雷纳三十多岁时自杀,女儿也多次自杀,另一个儿子成为流浪汉。这种影响甚至曼延到了第三代,外孙女醺酒,有严重自杀倾向。

华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整整一代美国人用自己成长的惨痛经历,证明把婴儿当机器训养,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后果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

华生,成了美国人最讨厌的人!

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婴儿成长为幼儿,开始具备自我意识之前,在他的认知里,自己和母亲是浑然一体的,虽然从出生开始,肉体上已经分离,但在精神与心理上,婴儿还是与母亲紧密连接的一个“寄生体”。

对于婴儿而言,母亲就是自己的一切,整个世界也是由母亲所撑起。一旦感觉不到妈妈的存在,恐惧感就会占据孩子内心,他就会通过哭泣、闹腾、无法入睡等等方式来寻找妈妈。

有些妈妈会抱怨,我就走开一会,我就上个厕所。

但对于孩子而言,妈妈从眼前“消失”,就是不见了,他无法感知妈妈的味道、体温和眼神,他只有再次看到妈妈回到身边,才能安心。

而母亲和孩子的联结,不仅不能打断,还得强化。这一点,得从大脑机制说起。

婴儿一出生,大脑中就已经准备好了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会在与妈妈的丰富接触中,得到激活、联结、触发,开始形成网络,并且不断的对功能进行强化。

同时很关键的是,大脑会开始激活大脑中一个叫HPA轴的部分,这是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个部分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控制应激反应。也就是人的下意识反应,就在这个HAP轴的形成中产生。

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但总是太强的刺激,比如被骂、惊吓、妈妈总是长时间离开等,却会带来坏的影响,大脑会因而产生一种叫皮质醇的狂暴激素。

所以,总是被妈妈漠视、拒绝、不理睬的孩子,会哭闹得越来越厉害。因为他的大脑在压力之下,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表现出某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妈妈会感觉,孩子越来越难哄,往往要安慰好长时间。

这种应激反应不断发生,就是在给大脑释放“毒素”,时间一长,大脑被毒害了,就会让人变得易怒、抑郁、失控。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精神问题,甚至还会把这样的影响带给下一代。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dward Tronick,就做过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在实验开始时,妈妈和1岁左右的宝宝玩耍、互动,宝宝指着什么地方妈妈也会配合看。宝宝很开心。

接下来实验开始,妈妈成了静止脸,对宝宝的任何动作都毫无表情,也没反应。宝宝发现出了“问题”,于是试图引起妈妈注意,再次用手指向别的地方,但都没有效果,妈妈根本就没有反应。

这让宝宝感到不安,开始哭闹,崩溃,想要避开这个情景。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增加,如果长期持续,大脑关键部位细胞可能死亡。

好在,这只是短短两分钟实验,妈妈又恢复正常,赶紧安慰宝宝。

但如果你是想用哭声免疫法来让孩子变得“懂事、乖巧”,你的毫无反应,就已经在严重的伤害孩子!

我们怎么正确的育儿

继续从宝宝成长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做会更好。

实际上,母亲的身体会产生一个爱的激素,这种激素也能刺激孩子同样产生这种激素,并且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这个激素就是催产素,有大量研究表明,催产素是一种爱的激素,除了能够促成子宫收缩,也能参与泌乳过程。而在心理方面,也有显著功能,会影响认知、情绪与社交行为。对于社交恐惧症、自闭症、抑郁症、情绪控制等,都有良好的影响。

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爱知教学园地 ID: aizhi2020

既然如此,如何激发催产素呢?

实际上,每个妈妈都自带催产素,为什么妈妈们都自带母性的光辉呢,这与催产素有直接的关系。

而要让宝宝能得到这种爱的供养,最好的做法是:

1、与孩子有足够的身体接触

婴儿与母亲间的身体接触,能带来充足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当他哭闹时,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饿了渴了累了,也或者是需要妈妈的抱抱。我们抱起孩子,仔细观察,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种认为,婴儿总是哭闹就是在绑架父母,越抱越产生依赖的观念,实际上是一次次的在让孩子崩溃的做法。

2、与孩子互动,眼神交流,甚至可以向孩子喃喃低语

母亲的一切都能带来安全感,在催产素的影响下,母子连心的感觉和爱的滋养,都让孩子知道,此时他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再比照顾好自己更加重要的了。父母一定要带给孩子这样的感受,这对于接下来的自我意识构建与自信自尊的产生与培养都有重要的关连。

3、尊重孩子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强制性的按照成年人的要求来成长

有的孩子就是夜里起来好几次,有的孩子就是需要父母抱着才能睡着,也有的孩子不能接受母亲离开自己的视线。做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他的需求。

请相信一点,孩子并非故意跟我们对着干,只是他的成长带有自己个性化的特点,我们不能拿他这些表现和别的孩子比较,最后摇头叹息,这个孩子太麻烦了。

4、享受这个过程吧,人生就只有一次,孩子越大,你会越加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感受

就算是当初的那种闹腾、折磨、煎熬,在孩子成长过后,再回过头来看,往往更多留下的,却是一份淡淡的快乐与满足。

孩子的这种闹腾,也是在成全你为人父母的那种责任与担当。

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能说,成为父母就算是经历过了。

能够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这就是一种幸福。

写在最后

马伊俐在爱马身上得到的领悟,在妹妹身上就不再犯错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好在这一切都还不算晚,及时的纠偏。更多的陪伴与成长,还是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的。

而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所谓哭声免疫法,实质上起到的是对大脑的毒化与伤害。以成年人所想要的“乖巧”,换取孩子成年后的“抑郁、暴躁、失控”。我认为,这样的交换条件,真的是太不值得的了。

那么,也请各位父母们,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这份乐趣吧!

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