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中药:生姜】

原标题:厨房里的中药:生姜

生姜,亦名鲜姜、火姜、肉姜,即姜之鲜用者,为姜科植物的代表性品种。

生姜入膳、入药及引作菜肴和中药炮制辅料的历史悠久,西汉时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即见有姜,东汉时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有姜,两晋南北朝时的医药著作《名医别录》则正式列有生姜一药。

自古以来生姜的应用甚为广泛,不仅很多散寒解表、温胃止呕、化痰止咳和解毒、敷贴外用的名验方药中均用到生姜,而且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菜蔬和膳食中极为常用的调味品与佐料。

用生姜捣汁或煮取汁液,用生姜加明矾炮制成姜半夏,用生姜汁炙竹茹等已成为法典规定;用生姜加葱白,或加红枣和红糖,或加紫苏叶防治单纯性风寒感冒,已成为妇孺皆晓的常用验方。

民间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谚语。副食品中还有开胃、养胃的糖盐姜、盐姜、糖姜、紫油姜等系列产品。经验认为用生姜片贴敷肚脐或手臂前内侧的内关穴,可预防乘车船时头晕、恶心呕吐等晕动病的发生。

现代研究证实:生姜中主含挥发油,油中含姜烯及多种姜辣素、姜酚、姜醇等成分,尚含天冬氨酸、谷氨酚、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免疫抑制、止呕、保护胃黏膜、镇静抗惊厥、抗氧化及耐缺氧、抗病源微生物,以及促进消化、保肝利胆等多种作用。

中医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胃寒呕吐、腹痛、泄泻、肺寒咳嗽、痰饮、喘咳,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寒凝血瘀所致的头痛、肢体疼痛、面部褐斑、斑秃、解药物和食物中毒,并用于西医所称的急性支气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急性睾丸炎、血吸虫病等。

生姜味辛辣而性温,大量内服生姜,可致口干、咽痛、肾脏损害及眼结膜炎;可使血压升高;并有散气、生热、使正气受损与少智之说。

体内热邪内盛所致发热、口渴、尿黄赤、便秘等实热证,以及虚火旺盛的人均应忌用;高血压患者不宜用;阴虚咳嗽、盗汗、表虚自汗、胃热呕吐者也应忌用;痔疮、痈疽疮疡者不可多食,尤不宜与酒同食。

生姜用于养生,民间很有经验,谚语称:“一天三片姜,一生都健康”,且提出早晨口中含点姜,尤为有益,可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唤醒沉睡后的食欲。

脾胃虚寒、气血不足、食欲不振时,有人常以生姜三片、红枣3~5粒,略加煎煮后服食,以调和营卫,补而不滞,甜而不腻。

在烹调鸡、鱼、猪肉、羊肉、小龙虾等膳食时,常以生姜作为最佳佐料,既可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又可纠正某些不良气味,增强养胃健胃之功,如大家熟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冬令进补养生的妙方,也为产后亏虚常用。

再如突发斑秃(即鬼剃头),民间常以生姜切成厚片,直接擦拭斑秃处,不要几日即可重新长出头发;又如胃寒呕吐,可以生姜30g切成碎末,纳入洗净的猪肚内,用小火炖熟,分2次服食,可达温中止呕之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END

供稿:湖南中医附一药学部

作者:刘绍贵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杨楠

校对:陈双

审核:黄娟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