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常红岩: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减轻女性生育压力】

原标题:对话常红岩: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减轻女性生育压力

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伴随着公民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女性权益保护、儿童优先原则等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相关话题引起委员热议。

市政协委员常红岩。摄/新京报记者 王飞

妇联界别委员、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常红岩在提到女性因生育容易引起就业歧视问题时表示,家庭和社会应共同研究有效措施,减轻女性因生育而遇到的压力。

对话1

谈就业歧视:可将女性平等就业情况纳入聘用单位诚信考量

新京报:近期最高检和全国妇联联合发文保护妇女权益,其中提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中涉嫌就业性别歧视,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或提起公益诉讼。实践中,女性遇到的就业歧视存在哪些问题?

常红岩:性别歧视在招聘中比较隐性。前一段我们在抓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中,男性优先的明显条款基本杜绝,这也能体现男女平等国策在这些单位得到落实,也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当然,这不代表招聘中没有性别歧视的现象,隐形歧视仍然存在。

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深化这项工作,遇到相关问题要去纠正,可以采取约谈的方式对涉及问题的单位进行当面沟通,进而达成共识。

新京报: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情况是如何发现线索的?

常红岩:主要渠道还是当事人向妇联、人社部门反映,因为比较隐性,所以只有当事人感觉得到。

此外,还会通过12338热线、一些劳动仲裁案件,以及舆论监督等途径。

新京报:妇联在消解女性就业歧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常红岩:我们正在做一项关于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调研,今年上半年可能会出调研结果。

我们希望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议等方式推动相关举措纳入法律、行业自律。如果能把女性平等就业的落实纳入企业诚信的考量,这也会是一个很好的约束条件。

同时,妇联会继续加大男女平等国策宣传,营造良好的妇女平等就业社会氛围,培养妇女的维权意识。

新京报:女性的生育往往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影响,尤其是二胎放开后,用人单位招聘女性员工更加谨慎了。

常红岩:实际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女性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下2-3年以后会结婚,接着可能会生孩子,有1年的怀孕期、1年的哺乳期,在此期间,工作很可能会受影响 。

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女性生育成本,因为这提高了企业成本。

但生育这件事是女性生理特征决定的,女性所付出的时间、经济成本应当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而不是让女性独自担负。

对话2

谈家暴:家暴不是家务事 各部门应在反家暴执行环节共同履职一抓到底

新京报:2019年末,网红博主被家暴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您看来目前反家暴工作进程如何?

常红岩:从《反家暴法》出台,各部门各层面都在推进。家暴的对象不仅是女性,也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这里面涉及到各个部门、群团,也需要公检法在各个环节提供保障。

家暴不是家务事,现在的关键在于怎么执行到位。

新京报:此前有地方在探索立法,将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也纳入受害人范畴。

常红岩:家暴事件对儿童会造成心理伤害,影响儿童未来成长,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北京妇联也有相关的服务项目,在《反家暴法》颁布后,我们接待一起家暴案例,被家暴女性带着未成年人孩子,妇联第一时间联系了庇护所,在庇护所里为大人和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北京市的庇护所已经在16个区覆盖。但目前庇护所存在距离较远的问题,因为大人还要工作、孩子仍要上学,这会带来不便。

可以考虑采取与宾馆等签订协议的方式,就近解决被家暴者的庇护问题,这个措施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当然具体落实还要研究。也可借鉴德国做法,谁实施家暴谁离开居住地的原则。

同时,我们提倡法院落实人身保护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签发了人身保护令如何落实,对施暴者拒不执行的应该如何处罚,还需要司法实践。

所以反家暴应该在执行环节下功夫,各部门共同履职,一抓到底。

对话3

谈儿童权益:“儿童优先原则”的理念要跟上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您今年的提案是“儿童优先原则”的,为什么会提这个提案呢?

常红岩:我这个提案的目的是想让政府、企业、社会等重视儿童权益,在规划、建设、管理中要体现儿童需求,而不仅仅是家庭重视儿童。

往年我一直在提建母婴室的建议,为什么要建母婴室,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时应该享受到合格的公共产品。

现在妇女儿童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又有一批小宝宝出生了,这对公共场所的儿童设施、母婴室的建设又有新需求。但这方面现在还存在配建率低、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再比如说0-3岁婴幼儿托管的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学前教育学位新增3万个,但更多惠及3岁以上的幼儿。

0-3岁婴幼儿托管,目前大多是隔代教育或者送去市场的托幼机构,后者在安全标准、婴幼儿营养方面,缺乏政府出台的政策指导规范。

新时代百姓的需求越来越高,从科学备孕到怀孕胎教,都想要“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民生领域,关注儿童成长不仅需要完成一些具体的事项,理念也要跟得上。

新京报记者 王俊 协作记者 王飞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刘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