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鼠疫_黑色死神:鼠疫的前世今生

原标题:黑色死神:鼠疫的前世今生

鼠疫被WHO列为20种全球重新流行的传染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之一。鼠疫,俗称“黑死病”,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鼠疫到底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传播致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鼠疫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鼠疫曾经引起过3 次世界性的人间鼠疫大流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欧洲中世纪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中国鼠疫历史悠久,据相关考证,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鼠疫的流行,《黄帝内经》中记述了恶核病,就是针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这在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记录之一。我国鼠疫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年代是1644年,山西省曾有鼠疫发生,迄今历时360年。

"

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秘鲁。鼠疫的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多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为啮齿动物—蚤—人。经人体的皮肤传入导致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导致肺鼠疫。肺鼠疫患者痰液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经飞沫构成人和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较大范围的流行。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 -6 天之间,多为2 -3 天,个别可达 8 -9 天。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并且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原发败血症型发展极迅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轻型患者的典型症状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病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确诊或疑诊的病人,应就地隔离治疗。药物首选链霉素,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该类传染病,预防极其重要,灭鼠、灭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供稿/田安然

审核 /刘源 翁亚丽

或是

感染科10月份专家门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