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在“日常点滴”中,让孩子成为温暖的模样……] 比起晚安更让人

原标题:晚安┃在“日常点滴”中,让孩子成为温暖的模样……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他/她能有同情心和同理心,能去帮助弱小,也能坚定自己的责任。可是,温暖的孩子如何养成?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了培养暖心孩子的秘密……

一个班里,孩子头疼脑热不舒服是常见的事。偶有孩子控制不住,会直接呕吐在教室里。这时候,班里的孩子就瞬间分为两类。

一类捂着鼻子赶紧跑开,并且大声喊:好恶心啊。另一类扶着生病的孩子去洗手间,并帮忙打扫的。第二类孩子不多,但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就像我们班总有一个孩子在这时候会最先最主动站出来帮忙。

孩子说:“每个人都有不舒服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嘛。我也生过病,那时候爸爸妈妈照顾我,我就会觉得没那么难受了。”

原来是爸爸妈妈照顾他的行为感染了他。那么,难道其他孩子就没受过这种待遇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孩子平时都金贵得不得了,何况生个病什么的,肯定是全家齐上阵。

做父母的很有智慧,让孩子体验被照顾的感觉,也让孩子有照顾他人的机会,孩子才会知道我也是家庭里的成员,照顾他人也是我该做的。

而不是,我生病的时候大家都照顾我,爸爸生病的时候妈妈照顾就行。既然是家庭的成员,既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子,那就是该是互相的。得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天生该享受的。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了。其实认真想一想,这种中心感从来都是做长辈的赋予他们的权力。

说到这儿大家明白了,但也一定有家长会觉得质疑现在的孩子这么忙,哪里有空再做点家务?家长心疼孩子,想让孩子多玩会儿多睡会儿,就什么都自己承包了。

这些似乎父母顺手就能做的事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做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有责任感,他才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也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只有作业才跟他有关。

所以,当我们在一味用物质奖励来让孩子做事时,第一否认了孩子是这个家的成员,第二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还在阻止他做家务,因为一旦奖赏消失,孩子做家务的行为也会消失。

别让孩子特殊化,别特别优待孩子,别让孩子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让他参与日常的事务,孩子会在日常的点滴中变得有担当、有爱心,长成温暖的模样。

来源:人民教育

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他处,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