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育儿成为享受,而不是忍受

原标题:让育儿成为享受,而不是忍受

作者 | 岳冰

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五篇。

第一篇《有种遗憾,无法重来》
第二篇《学会聆听,让他们感受到最安全的爱》
第三篇:《正确的陈述表达》
第四篇:《什么才算高质量的爱?》

01

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曾经和很多妈妈一样,有过一段认知上的误区。

认为贵的就一定是好的,认为硬件设施看起来更高大上的,就一定是好的。

就像作者云香一样,曾经为了孩子入学,到处参观挑选幼儿园。

但是,只有亲身经历,并逐步深入探索幼教理念,和摸索育儿过程之后,才会如梦初醒:

那些压抑幼儿天性,无法释放幼儿天性的幼儿园,无法让幼儿在其面前,展开自由开放状态的幼儿教师,即使面子工程做的再高大上,也不可能是孩子的最佳选择。

我们也不妨推理一下:

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为压制,才会导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状态呢?

一位朋友讲述过她儿子上幼儿园的经历,朋友选的这家幼儿园,是小区周边配置最好的一家,当然学费相对也比较高。

但是有件事非常奇怪,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大便。

有时候根本就憋不到回家,必须在路边找个写字楼的公厕解决。

反复细问孩子之后才知道,居然是幼儿园的厕所太紧张,工作人员不想麻烦,就不允许孩子在幼儿园解大便,只允许小便。

大便要憋着,放学回家解决。

朋友后来在家长群了解到,班里的每个小朋友,几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个朋友的孩子那年都四岁了,自己会清晰的语言描述,而那些两岁多点的宝宝,可能连自己说清楚真相的能力还都不具备。

这种为了减少麻烦,连孩子大小便都能限制的幼儿园,又何谈释放幼儿的天性,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呢?

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幼儿园?

能让孩子像个孩子一样成长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幼儿园,那和成年人的综合认知理念有关,和生而为人的良善底色有关,和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无关。

02

云香在带着豆豆,去到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的幼儿园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孩子哭。

哭的原因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孩子傍晚放学不愿意回家。

云香就开始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一个个都像是刚从乡下回城的样子,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的,脸上泥巴兮兮。

孩子们有滚轮胎的,有爬树的,有挖土的,有跳跃着踩水的……整个幼儿园,给人一种“城中桃源”的感觉。

“尊重和爱”孩子,这几个字,人人都会靠嘴巴说出来。

而注重自我修炼的成年人,对待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以及恰到好处的言行举止和应激引导,一定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力修炼,才有可能达到的。

女儿上幼儿园时期,特别喜欢一位住校的年轻女老师,甚至后来在周六的时候,我也愿意把孩子交给这位老师带。

在那一年里,孩子每次回到家的状态都特别开心,嘴巴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不停给我讲述她的开心事。

而且这位老师带孩子的最大的优势是,孩子因为精神世界,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也总能做到动静相宜,从来不生病。

那时候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周六经常需要加班,在这位老师带女儿之前,周六也是交给别人带的。

可是无论把她交给谁带,花钱都要比交给老师的要多,但结果往往都是带一天回来,不是感冒就是咳嗽,精神状态也总萎靡不振,要连着看几天的病,孩子才能恢复健康

这样连续折腾几周后,我就决定在周六的时间,只把孩子委托给这位老师带了。

孩子无论在哪个阶段,能遇到好的老师,能被好的教育理念滋养和爱护,都是她生命中的幸事。

03

当我们把育儿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忍受的时候,爱就会不知不觉的从内心滋生出来。

如此,养育孩子,也会变成一场富有诗意的修行。

父母的成长和修行,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眼界和理念,还决定着,能把孩子引荐给什么样的幼儿园,最终又能把孩子引荐给哪些老师,不是吗?

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父母的自我成长。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其实从来不缺少好的教育,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父母。

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妈妈们最应该做的,是要抛掉功利心。

故事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滋养,尤其不建议带着道德说教,去给孩子讲故事。

一个故事所能带给孩子的意义,除了少部分外在可见的,诸如提升专注力、激发想象力等,还有很多很多内在不可见的,已经潜移默化,浸透在孩子的灵魂里。

给孩子讲故事,带着爱心去讲,比带着功利心去讲,对孩子的影响意义要长远得多。

带着爱心讲出来的故事,孩子捕捉到的是爱的味道,他们的心里驻留的是爱。

带着功利心讲出来的故事,孩子捕捉到的是功利的气息,他们的心里停留的也只能是功利。

这些,都已经沉淀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一样都不会少的。

(本书完)

作者岳冰:愿写尽岁月万象,携文字守候初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