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话说补土 | 它是“暖宫”佳品,老百姓也都知道它是宝贝,用来养生已有千年!

原标题:话说补土 | 它是“暖宫”佳品,老百姓也都知道它是宝贝,用来养生已有千年!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 教授

《诗经》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浊口三年兮”。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王安石《字说》有记载:“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意思是“艾”有消除疾病的意思,故得此名。中医很早便开始将艾叶用于外治法中,而使用艾叶最为有名的是一位岭南的女医生,葛洪的妻子鲍姑。

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她跟随着丈夫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她常用采自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制成艾绒,用火点燃,在女子的脸上熏灼,以治疗脸上的“赘瘤”。《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由于鲍姑深受群众的爱戴,至今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富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塑像,而艾灸现今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艾灸的原料艾叶,本身就是可入汤剂,也可做菜肴食用的一味本草。

细解本草

《别录》记载:“艾叶,苦,微温。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以往的老百姓都知道艾叶是个宝贝,不仅会在门前屋后种植它,还会在做成艾条储备以应不时之需。艾叶一般需在夏季最为炎热时收采,它的味道浓烈辛香,显然有温阳的作用;但艾叶的味道又以苦为主,苦味之物多有下行之性,因此艾叶能“深入”人体内部,由里到外剔除体内的寒邪,它尤能入血分,因此可治疗各种妇科相关疾病。艾叶的温性可以散寒,苦味可以“燥湿”,因此对于体内有寒湿不化的情况最为合适。

本草功效

民间有些老人说艾叶有“暖宫”的作用,中医将妇人的子宫称为“血室”,意思是这个部位为血液所充盈。如果人体被寒湿所困,“血遇寒则凝”,就像水在寒冷的情况下会结成冰块一样,血液受寒也容易凝固形成瘀血,出现痛经、血块多,手足不温等情况,此时正适宜用上艾叶。中医古籍中说它“善用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正因艾叶味苦善于“入里”,因此可以深入到血分的层面而温阳散寒,对于女性来说十分友好。很多家里种了艾叶的人家,在女孩儿开始月经来潮时,便会在经后或经期时给她们煮艾叶汤喝,这样长大的女孩便很少因为血寒而出现痛经的情况。南方地区的妇女做月子时,家里人也会用艾叶煮水给产妇洗澡,同样也是取它温经暖血的功效,有助于预防产后血虚而导致的受寒。

活用本草

艾叶因其为纯阳之品,对于非寒湿相关导致的痛症、血症,用之反而有害,所以李时珍有言“夫药之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冀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谁之咎,于艾何尤”。意思是艾虽然有温经暖血的功效,但它并不补血,还有点儿温燥伤血,因此如果是仅有血虚而没有寒湿的人,用艾灸是不适合的。

很多人在艾灸后很容易“上火”,就是因为本身阴血不足,耐受不了艾的“温性”。这需要同时配合补血养血药调理,或者是减少艾灸的频率和次数。也有些人过于偏信所谓“宫寒不孕”的说法,天天大量艾灸以求怀孕,其实这样的艾灸方法绝非人人均宜,还需要辨证看待。

艾叶种类繁多,但是可以粗略分为食用艾和药用艾两类。一般入汤剂的药艾选择多为端午前后采后,将艾叶晒干使用,此时药用价值最大。而平时艾灸使用的艾绒是十二月份,正当艾籽成熟艾叶枯萎的时候,用手一捏便成绒,是艾灸的好材料。食用艾多采于清明前后,这时的艾叶最为鲜嫩,苦味最少,可以晒干后存用,也可以直接做成艾叶糍粑、艾叶汤圆、艾叶面条、艾叶煎蛋。

艾叶绒炖乌鸡

材料:艾草绒50g,客家娘酒50-100m,乌鸡1只,生姜1块,盐适量。

做法:乌鸡切小块洗净,飞水备用;鸡块飞水后,用生姜5片、客家娘酒1勺腌制10-15分钟;把腌制后的鸡块、艾草绒、剩余的客家娘酒倒入砂锅中,加白开水没过鸡块,大火烧开,用勺子撇去表面浮沫,转小火慢炖2-3小时;炖好的鸡汤常温降至90℃,加入盐调味即可。此汤适合血虚寒凝导致的痛经及月经不调女性人群饮用。

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王军飞 责编:宋莉萍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点亮下方在看脾胃好,百病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