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医传 | 范冠杰(上):发皇古义钻研岐黄之术,融汇新知除去“甜蜜的烦恼”_

原标题:岭南大医传 | 范冠杰(上):发皇古义钻研岐黄之术,融汇新知除去“甜蜜的烦恼”

开篇语:早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漫长的中华医药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当中岭南中医药尤为耀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岭南大医传》,讲述“南粤杏林第一家”与祖国共成长过程的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故事。6月起,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开播,广东省中医院官微、花城FM等平台同期推送,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

范冠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和代谢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终审委员、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等。

要从一个历史人物说起

北宋时期,我国有一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他被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尊为“一世之师”,他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历代所传颂。他,就是能用516个字写红一座岳阳楼的范仲淹。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正是范仲淹的第29代后人,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范冠杰。

先祖范仲淹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福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范冠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缺医少药时期,急病、重病时有发生,社会对卫生保健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需要日益提高,中医理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家人的支持下,范冠杰承其祖风,精研岐黄之术,以振兴中华医学、治病救人为己任,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小试“牛刀”,开启前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在上大学期间,每到寒暑两假,只要范冠杰回家,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到他家求医问药。乡亲们的热情和信任,让刚上大学的范冠杰既快乐又烦恼,因为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但通过给乡亲们义诊,范冠杰积累了宝贵的医学实践经验。

可正是在假期不经意的“小试牛刀”,大受乡亲的赞许,这深深地撞击着初出茅庐的范冠杰的心灵,他渐渐意识到,承传中华医学瑰宝是民众的渴求,这也就是自己要走的前路!从此,他在求学的路上一发难收,加倍用功。

不断进取,奋力前行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范冠杰到了广西中医学院工作。对自己的学识永不言足的范冠杰深感学无止境,为了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治能力,更好地为民众除病解疫,攀登更高的学术之峰,他没有安于已有的稳定生活和工作,6年后,他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博连读,师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1998年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熊曼琪教授的博士后。

范冠杰跟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

2001年博士后出站后受广西中医学院之邀,回到了广西工作。2002年,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任命为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但在范冠杰的心中,始终认为治病救人才是自己一直的初衷。即使是当副院长,工作十分繁忙,范冠杰仍然坚持出门诊。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在39岁时,范冠杰当选了广西名中医,截至目前仍是全国范围最年轻的省级名中医。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医教部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大内分泌科主任。

勇于探索,创立新论

范冠杰坚持以经典为本,但也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进行临床实践和创新。他在治学上溯本求源、古为今用,强调学术需要继承同时需要发展,不能拘泥于经典。范冠杰先后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王永炎院士、伤寒大家熊曼琪教授,学术上承继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前辈,历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习经典,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逐渐形成个人的学术风格。范冠杰认为,学习经典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思维禁锢起来。过去的疾病谱、气候、环境、人的体质都与现在不同,所以要用怀疑的态度学习书本的内容,善于思考。范冠杰从医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验证,逐步形成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的中医原创理论。

“动—定序贯八法”起源于对糖尿病治疗理论的思考与探索,但很多内分泌代谢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故这种对疾病的思辨模式不仅适用于糖尿病,对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痤疮等,同样疗效显著。“动-定序贯八法”融合了中医学的恒动观与序贯思维,借鉴了 “十四纲辨证”与 “药对”,提出了 “药串”概念,形成了 “核心病机-证素-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 “核心病机”为靶点,以 “证素”为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药串”动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对动态变化的证进行有序连贯的治疗。该理论创新了中医临床诊疗的思维方法,并提高了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架起了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等课题1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专业著作12部;作为第一负责人研制国家六类新药1项,获得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关爱苍生,悬壶济世

对于范冠杰来说,能为患者排解疑难杂症和根治顽疾是件开心的事。他被病人称为“段子手好医生”,说的就是他看病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摸清病人的病情后再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告诉患者。比如一位患有肥胖症的病人来看病减肥,问应该减到什么程度?范冠杰就指着窗外说:“像广州塔那样,把你的腰减成小蛮腰就行了。”病人听后开怀大笑。如此画风,总会在范冠杰的诊室上演。凡是被范冠杰诊疗过的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医术高明、认真负责,幽默风趣!

在范冠杰看来,一名好医生能让病人马上建立对医生的信任。而这信任,首先要求医生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病人来了之后,可以很快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用病人能听懂的通俗语言逐一为他们解开心结。

范冠杰教授出诊照

50岁的陈先生,患2型糖尿病已经14年了,随着糖尿病病程延续,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剂量越来越大,但血糖指标反反复复。尽管不断加药打针,方法用尽,然而血糖仍然控制不好,身体还越来越胖。181厘米的身高,体重高达114公斤,属于重度肥胖的标准。不仅如此,陈先生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平时也老是觉得累,干什么都感到没力。久病长治却不见疗效,情绪甚至有点沮丧。面对患者的愁绪,范冠杰感同身受。他牢记杏林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对于老病号,重要的是首先让其重拾信心。于是,他接诊陈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都是胖惹的祸,减肥可以好如初”,在做了详尽的病情分析后才为陈先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中西药治疗,将胰岛素和降糖药都适当减量并暂时停用降脂药,同时配之以中药治疗。治疗了40天,陈先生血糖控制良好,随后停用了原来3种口服降糖药、68单位胰岛素、两种降压药,中药也由原来的每天1剂改成每周2剂,体重下降了12公斤,人也轻松有精力了。到了3个月的时候,陈先生体重减到了84公斤,随访3年体重及各项指标均稳定。

陈先生对范冠杰教授是十分的感激和佩服,说:“范主任医术高明,德艺双馨,别的医生都让加药,只有范主任让减药,而且通过中药治疗,停用了所有的降糖、降压西药。”范冠杰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精准防治。

为了及时了解到病人病情,范冠杰每天都在门诊、病房等处来回奔波。每周二、三、四在门诊坐诊时,慕名而来求诊的患者往往超过了医院规定的预约号,其中很多患者是外地过来的,而且也大多是疑难病症。范冠杰往往顾不上吃饭、休息,也要腾出来时间给他们看病。心怀济世之心的范冠杰,在2015年,获得了首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荣获“羊城好医生”称号

医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除了专攻糖尿病,范冠杰还在甲状腺疾病、痛风、肥胖等各种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下期预告

岭南大医传——范冠杰(下)

记者

中医难学吗?

范冠杰

也难,也不难。难在确实博大精深,无数的经典案例,无数的点子,这是非常难。因为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不像西医那么直接的1+1=2,站在最高哲学的高度来解決病人的问题,这是难的。为什么不难?用心去看病,用心去总结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没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时候就不难了。

记者

内分泌科的患者,症状千变万化,各有各的痛苦,你是如何从这些各不相同的症状里寻找到真正的病因?

范冠杰

作为一个医生,不要分中医中药、西医西药,所有的这一些都是手段。所有病人来,一定要非常清楚,这个病人适合哪一种方式给他治疗。1型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用胰岛素的,这时候你说你用中药?解决不了的!所有病人一定要做全面的检查,査了之后确定这个病人的方向应该往哪走,哪一些一定要用胰岛素的,哪一些一定要用口服药的,哪一些中药和西药同时在用的,方向不一样,否则疗效绝对是南辕北辙的。

记者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范冠杰

糖尿病根治或者叫缓解,有四种手段和方式:①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②胰岛素的强化治疗;③代谢手术;④中医中药 的干预。这四种方式可以使到部分糖尿病患者完全缓解,甚至治愈!

记者: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黄裕鹏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制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