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让玩手机,13岁男孩买4部手机,躲在宾馆换着玩_

原标题:家长不让玩手机,13岁男孩买4部手机,躲在宾馆换着玩

近日,刘女士报警称,其13岁的儿子小宋突然失踪了。经过2个小时的寻找之后,民警终于在一家宾馆内发现了小宋的身影,不过当民警找到小宋的时候,他正躺在床上悠闲地看电视、玩手机,仿佛丝毫不在意家人的感受。

据了解,今年13岁的小宋正在广元城区上初中,因家人担心小宋因玩手机而耽误学习,所以只给小宋买了一部老人机。然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童多少都有些攀比心理,看到同学都有智能手机玩游戏,小宋也感到心痒难挝,于是便偷走了爷爷的2万块钱,然后一口气买了4部手机,打算一次性玩个够!

为了不让事情败露,小宋还送了一部智能手机给同学,让他替自己保密,随后自己便跑到了一家宾馆内玩起了智能手机,这还没玩多久呢,不料就被民警给现场抓包了。随后,民警对小宋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目前小宋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一定会改正。

其实,像小宋这样的手机控少年也算是屡见不鲜了,有因家长不让玩手机而离家出走的,有因家长不让玩手机而挥刀自残的,甚至还有因家长不让玩手机而选择跳楼的!不过却没有一个像小宋这样,将自己对手机的偏执付诸于行动,而且还一连买了四个手机。

而小宋这种玩手机不成便怒买手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过度补偿”。当然,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些补偿心理,对于自己曾经没能够拥有的东西,他们往往会觉得十分焦虑,所以在日后总是会通过疯狂补偿来满足自己。例如,一个小时候就备受饥饿之苦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冰箱里的食物塞得满满当当,即便是自己吃不完,他们也不愿意扔,这就是补偿心理的一种投射。

从表面上看,他们补偿的是玩具、食物、金钱等等,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其实都是在补偿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倘若欲望被压抑得太久,那么就会像小宋那样(得不到就去偷),渐渐演变成“报复性补偿”,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补偿心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物都有两面性,补偿心理亦是如此。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补偿心理的时候,不必感到惊慌失措,只要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那么就能够将其化为“积极性的补偿”。例如,当孩子因沉迷手机而导致成绩下降的时候。家长所要做的并不是剥夺孩子玩手机的权利,而是应该建立奖惩制度,并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去获取新知识,争取让“玩手机”成为孩子的学习驱动力。

由此看来,对于孩子来说,其存在补偿心理也并非一件坏事,关键在于家长采取怎样的教育态度。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才能够避免孩子过度补偿,从而走向极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