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命早期,3岁前,父母若能具备这3条素养,育儿效果不会差!

原标题:孩子生命早期,3岁前,父母若能具备这3条素养,育儿效果不会差!

有读者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目标就是无时不刻都要玩手机游戏,父母的目标怎能和他一致?”

他继续补充说:“孩子想获得尊重理解父母肯定都知道,但孩子一再的不遵守诺言,撒谎,难道父母就只能束手无策帮他找借口?你是否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

其实,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所以父母不要想当然,而要真正去了解孩子,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法门。

这个问题非常有普遍性,因此在此统一回复下面三点:

1,父母的自以为是,是育儿中最大杀手

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时,总习惯性的说“孩子的目标无非就是……”、“孩子想获得的,我肯定都知道”……

你真的都知道吗?

我在做家庭治疗时,经常会让来访的家庭成员互相打分,仅仅这么个小环节,就常有惊喜或意外发生。

比如:妈妈没想到孩子给自己的分数那么低;爸爸没想到自己分数那么高;父母给孩子打分后,发现分数也没原本自己想的那么低……

父母往往并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却想当然的以为孩子一定是这么想的。

2,不能“假设有罪”

“假设有罪”是法律名词,指未宣判前,法官先假设被告有罪,然后被告律师要提供一系列证据证明其无罪。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总是先判定孩子是“贪玩”、“不听话”、“逆反”等,标签贴了一堆。

而孩子却无法自证,因为原告、法官都是父母。

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还要认为“假定无罪”,是为孩子找借口。

这让孩子的委屈何处去?只能用错误行为发泄、挑战了。

在法律界,“假设有罪”是不人性的,越来越多的国家,现在都实施了“假设无罪”,包括中国,以及所有英美系国家。

那么在家庭里呢?

如果父母在内心认定孩子和自己是对立的,即使表面挂着笑容,仍很难有好的沟通结果。

如果父母能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先“假定无罪”,这样和孩子才能聊得下去。

我儿子10岁,有一个阶段不知为啥开始翘椅子, 坐那儿就不停的翘,家里翘,学校里也翘,严重到老师都来找我的地步。
有一天,睡前聊天,我跟他提了这事,问他:最近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经常翘椅子?
孩子回:恩,我最近老是控制不住想翘。
我:翘了以后什么感觉呀?
孩:舒服,很放松。
我:以前不翘的时候,不舒服,不放松吗?
孩:以前每一天都很舒服,不用翘椅子。
我:现在每一天都不舒服了吗?发生了什么?
孩子停顿了一下,过了几秒才说:上次测验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但我一直这么复习,不知道为什么以前都没问题,就那次考砸了。

他上次没考好我知道,但我不知道他被老师批评了,现在我明白了:因为上次的测验,导致他有压力了,而简单的重复性动作,是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会说翘椅子舒服。

如果我一开始就认定孩子有问题:越来越不乖,吊儿郎当,考砸了不吸取教训,还养成了另一个坏习惯……,我就不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3,不调整孩子,光调整父母,有用吗?

很多父母说,调整孩子太难,还有其他办法能调整孩子状态的吗?

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两部分组成的,只要其中一部分做了彻底的变动,另一部分一定会有联动反应。

但父母不要以为调整自己就简单了,事实上,是更难。因为父母的处事模式更固化,要想撼动不容易。

当然我们坚持学习科学育儿,本身也是一种撼动。

那么如果父母下决心改变自己,该怎么变?

很简单,做到三条,你的孩子想变差都难:充分的耐心、稳定的情绪、独立的自我。

当然如果你能加上:不断进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经常反省、努力学习……那就更好,但人无完人,啥都做到,就变神了。

而且我们并非要造一个全新的家长,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三条而已,一些基本的积极心态,家长原先就具备一些,就够了。

有些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是源于这三个品质。

需要强调的是:孩子越小的时候,父母调整自己,收获的效果就越好。

比如在孩子3岁前,父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孩子这一生都将受益。

而待孩子长大,特别是接近成年时,受社会影响更大,父母的作用就大大弱化了。

佛教里有“凡人畏果,菩萨敬因”,意思是:人通常只畏惧结果,但看不到导致结果的原因,而开悟的人,往往更敬重原因,结果自然便会好。

这句话我很喜欢,也时常提醒自己,特别是育儿中,不要被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外显行为所迷惑,造成自己很大的情绪。应该心平气和,冷静地去探究背后真正的原因。

只有了解了孩子真实的想法,下一步管教才有针对性,才会起效果。

当然真实想法没有那么好了解,唯真诚耐心的沟通,是不二法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