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喜欢动手打人,难道是有暴力倾向?】

原标题:孩子总是喜欢动手打人,难道是有暴力倾向?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朋友,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孩子,朋友一脸苦恼。

朋友说儿子年纪不大,可脾气确实不小。大人但凡有一点小事没有顺着他,他就在家里大喊大叫,挥拳踢脚。

不仅如此,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也时不时的“攻击”别的小朋友,经常和被人发生冲突。为了孩子的事,家里人没少争吵,可管也管不了。每次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他当时也认错,可总是过不了多久,就故态萌发。孩子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其实在生活中,像朋友儿子这样因为孩子“打人1”的行为头疼不已的家长不在少数。而爸爸妈妈不管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还是威逼利诱,狠话恐吓,甚至武力镇压,都收效甚微,对于爱动手的宝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打人?

表达自己的情绪

“打人敏感期”从宝宝6个月左右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宝宝的四肢有了功能分化,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突破,而语言上还在发展。一些说不出的意愿,就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

比如,委屈了,生气了,别人离他太近了,对这样东西不喜欢。这时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及时的理解询问宝宝的想法,他就会通过“抓挠、扬手、拍打、拉扯”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

引起大人对自己的关注

相对于上一种情况,有的家长对孩子打人持有相反的态度,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就疾言厉色的对他严加管教。当大人反应过激的时候,宝宝就聪明的发现,无论大人在做什么,只要他打人,大人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宝宝就将打人当做了一种吸引爸爸妈妈注意力的方法。

自控能力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导致一个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即自控力)偏弱。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自控力强的小朋友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然不会有什么攻击行为;但是一些自控力比较差的小朋友,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倾向于“暴力”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于是,打人就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发泄口。

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是电视节目中的镜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比如,爸爸经常打骂别人,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别人相处不如意时,可能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

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厉,稍有不如意就经常打骂孩子,或者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诱发孩子产生攻击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现在电视节目那么多,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于血腥、暴力。孩子看了后自然而然会受影响。

三个方法改掉爱动手的习惯

曾有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期的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幼儿的攻击性水平越高,成年后犯罪的几率越大。

那我们该如何纠正孩子打人的坏习惯呢?

规范孩子的行为

01

我们都知道,2~3岁的宝宝处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敌意和攻击行为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全,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所以常常用打人来宣泄情绪。

但即使是这个时候,家长也不能忽视孩子打人的行为了。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例如:

“奶奶很爱你,每天陪你玩很辛苦,你不可以打奶奶。”

“打人是会疼的,别的小朋友打你,你也会疼,会不开心的,所以我们不能打别的小朋友。”

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02

孩子打人很大的一部原因就是用了不正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做到的是帮孩子识别情绪,如“宝宝生气了是不是?”或是“你觉得特别难过,是因为……”先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帮助孩子学习以一种健康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可替代的表达方式。

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03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宝宝模仿的对象,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宝宝造成的影响。作为宝爸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有礼貌,善待自己的家人,杜绝家庭暴力!作为宝妈,也要做到温和亲切,宽容周到,不要与家人争吵动手。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另外在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内容。有暴力或打斗镜头的影片不要给宝宝看。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看到打斗的场景,也不要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不要在宝宝面前夸赞打斗的行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