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记得及时喊疼,而不是一味“服从”,“吃苦”不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_

原标题:孩子你要记得及时喊疼,而不是一味“服从”,“吃苦”不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

杏璞育儿|家长们都在看

古语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说的是,人若想成功成才,必然要经过重重磨难的锤炼。可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心智也未完全成熟。一味地向孩子灌输“吃苦”理念确实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可这样做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一、孩子“吃苦”不宜损害身体健康

江西上饶4岁女童雯雯(化名)跟着父母徒步挑战川藏线。她1岁零3个多月时,便和父母一起徒步旅行,一年中有六七个月在外跋涉,平均每天要走15公里,最多一天走过30公里。

雯雯的爸妈十分推崇“磨砺式教育”,都是背包客的他们,便采取了让女儿跟着自己徒步的教育方式。他们觉得现在城里小孩生活太安逸,只有让孩子多接受接受磨砺,才能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

“女儿努力克服4700多米的海拔高度,每天平均走15-18公里,状态不错。”潘土丰说,“川藏行对女儿的影响很大,因为前后没有补给,她懂得了粮食的珍贵;在高海拔实地露营,她知道了有被子盖是多么幸福。”

能做到这步的家长并不多,而且专家也指出如此徒步或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伤。虽然孩子体质因人而异,但父母应重视孩子的锻炼方法。如果一味地超负荷,会给孩子的生长带来负担,并对孩子的免疫力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损伤孩子的骨骼,引起肢体的生长障碍,导致肢体短缩或关节畸形。

二、请给孩子“喊疼”的机会

父母或老师确实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但这种权威不应该是让孩子一味地顺从。而是在孩子产生困惑时可以及时指点迷津,帮孩子纠错。但很多人似乎做错了,他们希望孩子变乖变顺从,所以一味地强调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孩子不可以也不应该有一丝丝怀疑。

这让很多孩子在进行“吃苦教育”时,放弃了“喊疼”的机会。

去年的最后一天,黑龙江安达市太平庄镇中学的初一学生鲁岩岩在学校的组织下,跟同学一起做了3个小时扫雪工作。平时就没有戴手套习惯的她,期间一直光着手。没多久她就感觉手上一阵刺痛,但是疼久了便也麻木了。等雪扫完了,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不听使唤了,这才告诉老师。

不用怀疑的是,这件事情学校负有全责。教育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4小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可孩子为什么在感受到疼痛的时候会选择沉默,一直坚持在寒冷的校园里光着手坚持扫雪三小时?杏璞小编觉得,大概率是因为孩子平时就被教育着要学会“吃苦”、学会忍耐。可正是这些“美好品质”却伤害着孩子的身体健康。

诚然,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优秀品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先辈的吃苦耐劳,才有了现如今的和平中国。可对孩子来说,过度地去强调吃苦耐劳只能徒增身体伤害

孩子是要学会坚韧不拔,可学会喊“疼”,能认知到自己的身体极限对孩子来说同样重要。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孩子自己在外边受了伤反而会心怀愧疚,不愿告知家长,仿佛向家长发出“疼”的信号是丢人的

“吃苦”更应该是针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而非单纯地劳累孩子的身体。家长应及时抓住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挫折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孩子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内心产生失落感;看到别人生活条件优越,心中产生自卑感;因为升学未果,自我产生无助感等,这些都能通过家长的耐心指引让孩子渐渐树立正确的“吃苦”品格,下次再面对同样的挫折,孩子便能奋起直追。

家长应尝试着和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方式,帮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同时能勇敢喊“疼”,爱惜身体和“吃苦”教育不矛盾,关键是家长和学校得做好指路人的角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