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变女孩 [那些被迫当男孩的女孩们]

原标题:那些被迫当男孩的女孩们

你萨都里是阿富汗西部的一个小村庄,今年13岁的Mangal和家人就住在那里。

但和其他小男孩不一样的是,Mangal是个女孩。

两岁之前,Mangal的名字还是Madina,父母在7个女儿里,挑了她替代他们从未能生出的儿子,从此让Mangal过上了男孩儿的生活。

女孩子生来就被歧视,处处遭受限制。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阿富汗的女孩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既不能赚钱养家,也不能独自生活,她们被赋予的最大的“活着的意义”,恐怕就是传宗接代。

所以,一种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叫做“bacha posh”,意为女扮男装,把家里的女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教她做男孩子做的事情。

因为总有特殊情况,再重男轻女,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愿拥有男孩。而且在阿富汗,如果一个家里失去了男劳力,等于整个家的顶梁柱都塌下了。

那这时候怎么办呢?“bacha posh”就出现了。

1990年在喀布尔,9岁的沙兹亚也被当成了男孩子养。

有些时候,甚至还需要沙兹亚一个人去买食品和杂货,这对一个9岁的年轻小女孩来说,那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

对于大多数生不出儿子的阿富汗家庭来说,“bacha posh”还被赋予着一层迷信的含义,父母们觉得只要把女儿女扮男装,就能“扭转命运之手”,这样下一代生出来的,就能是男孩。

Mangal的父亲有点自豪地说“我让我的女儿活得像个男孩”。

他很高兴Mangal能在外帮他工作,在家还能端茶倒水欢迎客人。

父亲在沙漠里工作的时候,Mangal就会跑去给他送水送食物。

还有喂牛,给邻居送东西,所有这些事情Mangal都做的很顺手,也因此,父亲很偏爱她。

作家哈希米说,阿富汗人之所以爱儿子,原因也很现实。在这种农业经济中,是男孩们在砍柴、犁田和外出工作。

总得来说,男孩是赚的,女儿是赔的。

做了这么多年的“bacha posh”,她似乎对自己的性别认知已经很模糊了,不在农场帮忙的时候,Mangal就和他的四个姐妹一起上女子学校。

然后Mangal会回答说:“当然。”

当地语言里,其实连性别代指名词“他”和“她”的区别都没有,但Mangal还是说,他更喜欢被人用英语里的“he”来指代自己。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对“bacha posh”的看法。有些父母就是不想让其他人看到他们有女儿,对他们而言,儿子是骄傲的源泉,而“有女儿是一种耻辱”。

但还有父母,像Mangal的爸爸妈妈这样,他们更希望女儿能“有所成就”。在一个以男人为天的社会里,如果一个女孩想要自由地生活,“bacha posh”反而是一条出路。

她要因为穿男孩的衣服被姐妹们欺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甚至寒冬腊月,家里的姐姐们温暖地窝在家的时候,她要独自在外为一家人买面包。

沙兹亚是不安的,他被夹在这两种性别之间,忍受又享受着这种强加在他身上的生活方式,无法满足于自己的生理性别,感觉自己像“另一个世界的人”。

而之后,当青春期来临,这些“男孩”们慢慢长大,像男孩一样苦惯了,也自由惯了的他们,就要再次回归到女孩的生活,这个过程可能会更痛苦。

13岁的时候,沙兹亚的姐姐出头,扔掉了他所有的男装,她对家人还有沙兹亚说:“够了,你要变回女孩。”

18岁的时候,通过家庭关系,沙兹亚嫁给了住在纽约的一名阿富汗男人,37岁的她现在住在纽约,在美国一家非政府妇女组织工作。

她生了三个女儿,当有人建议她该生男孩的时候,沙兹亚会跟他们说“不,没有什么是男孩能做,但女孩不能做的。女孩不是负担,她们是给父母的祝福。”

而与此同时,在阿富汗,在萨都里,Mangal还在继续他的“工作”,勤奋地在农场里帮着父亲的忙。

一群年轻的邻居男孩在不远处围观,Mangal的姐妹们,仍然呆在家里,也不见她们。

(注:文章信息源自CNN,采访记者为Ehrari)

Ref:

https://www.cnn.com/2019/06/18/world/bacha-posh-afghanistan-as-equals-int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