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创伤:模块二|儿童心理创伤

原标题:儿童与创伤:模块二

欢迎来到【助人者充电作坊】

上期我们介绍了创伤和逆境的基本概念及流行病学,本期我们将借助案例,介绍如何理解创伤和逆境。

①看到孩子的整体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情感、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其经历和行为综合形成的完整体。

请您想一个你认识的孩子,并描述这个完整的孩子都有哪些维度。其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弱点?

「案例」小明的故事

小明今年9岁,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请在了解完小明的故事后,回答后面的思考题。

小明总是不爱说话,对周围的人很冷漠,当父亲与之示好,他不想理睬,有些不耐烦。有一次,因为早上迟到,母亲对小明发火,提到要把已经死去的狗的床扔出去。小明暴怒,开始推搡、辱骂母亲。邻居看到后开始训斥小明,说他是一个粗鲁,行为恶劣的孩子。小明非常生气地推了邻居的车门。邻居质问小明的母亲,他是不是有多动症?为什么不管管他。

案例思考

小明有哪些问题?对于小明短期及长期的表现,你有哪些担心?为什么?

工作练习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小明一家,你可以如何支持他们?你在帮助这个家庭时是什么角色?你还需要和谁沟通?

【提示】

1.讨论小明生活里的不同维度

2.讨论小明的社会和情感健康

3.讨论小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不同人眼中的小明

请阅读下面的描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邻居:“小明是个捣蛋的坏孩子,估计是有多动症。”

邻居对小明妄下判断,认为他有恶意(“坏”),还给他安插了疾病的帽子, 这些做法都很常见。你以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评价?

亲:“我搞不明白这个孩子。”

这是一个不重视的表述。父亲没有试图去理解小明为什么这样,而且这句话里隐含着小明是故意使坏的意思。你听过别人这样描述孩子吗?

母亲:“小明很没有礼貌,又让我迟到了。”

这同样是为小明的行为安插了一个意图。你觉得小明是没有礼貌吗?还可能有哪些情况?

问题

1.这些信息对你理解小明的经历有哪些帮助?

2.你认识类似于小明的孩子吗?

3.这个孩子身边的人如何描述他?

4.他们如何描述他的行为?

②保持好奇

好奇是指对儿童的过去经历抱有好奇心,对当下行为、感受保持开放、不评价的态度,试图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而不是去寻找答案或者刨根问底。

保持好奇心可帮助你用创伤敏感的态度来对待有创伤经历的年轻人。这样会避免评判,会要求你退一步,给孩子和家长空间去体会自己的感受。

案例思考

如果小明周围的人用保持好奇的态度,他们会如何对待小明?

邻居:“这个孩子在经历什么?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行为呢?”

父亲:“我应该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让他更愿意沟通。”

母亲:“我好奇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导致他这样?”

③创伤的视角

当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或者痛苦情绪时,我们要弄清楚背后的原因。创伤的视角意味着要同时要对孩子的行为有好奇心,并有对创伤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当前行为背后的可能,进而帮助小明这样的孩子和他的父母来敞开谈论他们生活中的事情。

请注意,创伤的视角不是假设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创伤,也不是去窥探孩子的个人经历。

创伤的视角需要

1.认识到创伤和逆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

2.用创伤的视角看问题,对儿童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保持好奇。

3.不是在给孩子找借口,而是去理解。

④儿童的反应取决于

内在世界

包括儿童的希望、梦想、幻想和恐惧。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内在世界去解读周围的世界。

家庭

当儿童处于有力量、安全、受保护的人际关系时,他更容易走出创伤和逆境。然而父母经历逆境时很难给孩子提供支持。

家庭易感性

家庭易感性因素包括家庭药物、酒精滥用,家庭精神心理问题、跨代创伤、家庭破裂(包括分离)、儿童与父母的问题关系、儿童与照料者的问题关系。儿童在家庭内部感到压力,而家庭没有教会他如何处理应激时,创伤和逆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教育

好的学校及社区可以为孩子提供应对挑战及逆境的支持。相反,儿童在学校被霸凌、缺乏安全感时,更容易受到日常困难的负面影响。

社会支持

包括儿童的希望、梦想、幻想和恐惧。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内在世界去解读周围的世界。

既往经历

创伤的效应具有累积性。既往创伤经历会使儿童在再次创伤时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发展阶段

儿童期发育中的大脑对于创伤和逆境十分敏感。不同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技能和理解水平,对儿童如何应对创伤和逆境有一定影响。

总结

儿童的整体观

这一观点督促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儿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尽管逆境事件十分常见,对具有良好支持网络的孩子而言,单一逆境事件影响很小。

考虑儿童的体验

对大人来说不构成创伤或逆境的事件,可能对儿童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考虑什么样的经历是逆境。

累积效应

同时发生的数个逆境事件可能在多年后产生累积效应,进而导致儿童的创伤反应。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http://www.copmi.net.au)

翻译 | 徐凌子

编辑 | 袁艺琳

审核 | 马弘 管丽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