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想吃零食”,你一定要读懂李玫瑾的这句话】

原标题:当孩子说“妈妈,我想吃零食”,你一定要读懂李玫瑾的这句话

"

当妈后,面对孩子手上的零食时,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就想到色素,继而想到万恶的添加剂、糖精、防腐剂,瞬间便如临大敌。

虽然理解父母们为孩子好的初衷,但一味用暴力禁止孩子的零食,真的对吗?

"

1

心理学上有个“匮乏感”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零食是儿童世界里最简单的渴望,想到的总是得不到,或者总是要绕弯、达成某种条件才能得到,就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匮乏感。

欲望得不到满足,匮乏便会导致贪婪。

女儿曾跟我说班上有个孩子,大家都笑话她是“跟屁虫”。

每次有同学在课间时间去小卖部,她总是眼巴巴地跟着,目光盯在货架上的一排排小零食上舍不得移开。

因为她爸妈从不允许家里有零食出现,也不给她任何买零食的机会。

班上谁零花钱最多,她就和谁做朋友。

时间久了,有些孩子就用零食当做筹码来诱导她,抄一张试卷给一块巧克力,帮忙写一份作业换一袋薯片。

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后,找了女孩家长沟通,结果父母不仅没有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反而劈头盖脸地一顿骂孩子没出息,没羞耻心。

在大人看来,零食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但这却反映了孩子的内心诉求。

小时候匮乏的东西,在成年后会无意识地拼命弥补。

有的人在自己身上弥补,疯狂的买买买,却永远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

有的人会在下一代身上弥补,从一开始就拉着孩子走上了弯路。

2

除了心理需求外,零食也是孩子的正常生理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大于1岁的孩子每天3-4餐,根据孩子需求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1-2次零食。

我见过最智慧的妈妈,是这么帮助孩子慢慢戒掉多余的零食的。

她制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计划:给孩子两个月的放纵日,想吃什么都买。

第一个星期,她带着小朋友逛了两次超市,每次都拎着满满几大袋零食,孩子小脸上每天都洋溢着被宠溺的幸福。

第二个星期,家里又没了存货,她主动催着孩子往超市去,小朋友还是挺高兴,遇上熟人还炫耀妈妈有多好。

第三个星期......第四个星期......

到现在,小朋友对零食几乎一点兴趣都没了,反而三餐吃得更多。

所有的东西都是越难得到越珍惜,反过来,当零食对孩子来说触手可及时,他反而就没有那么向往了。

3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成年人的幸福来源往往就是一顿啤酒炸鸡或者夜间的大排档,如果不行,就两顿,足以抚平生活中的苦痛。

对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不懂权衡利弊,不懂克己自律,只想要满足当下的愿望。

他们的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去外太空和外星人捉迷藏;也可以很小,小到仅仅一颗糖果,一小块蛋糕就可以满足。

当小孩想要吃零食时,大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去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从肉蛋、谷物、豆制品、果蔬、奶制品、坚果、薯类、饮料、冷饮9个板块,分别标注了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以及限量食用的零食。

总结了七条准则:

  1. 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

  2. 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 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6. 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7. 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也可以按照“80/20”法则,保证80%的食物是营养丰富的,剩下的20%可以是一些“不营养”的食物。

来源: 女儿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