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带“垃圾”回家,怎么办?]

原标题:孩子喜欢带“垃圾”回家,怎么办?

■ 分享人 丨 樊蕊

银川市金凤区蒙特梭利幼儿园

孩子五岁,经常从幼儿园拿回一些小东西,有时候是丢掉的垃圾,有时候是小积木,他会自己放到书包里,或者是放到裤兜里就拿回家。他拿这些东西回到家后也不玩。该怎么引导他?

在幼儿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从占有可触摸的物品开始的。在幼儿三岁左右,成人是否限制过幼儿 占有物品, 或者有幼儿想要获得某一物品太困难的情况。

如果在这个时期,幼儿被成人限制占有物品,幼儿就会忘记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获得物本身。因此,幼儿会呈现出把物品拿回家了也不玩的现象。如若是以上情况,家长需要先满足幼儿的物品占有,幼儿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获得物本身之外。

其次,家长需要帮助幼儿 建立“ 别人的物品不可以拿”的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 与幼儿建立规则或者进行沟通时,成人语气要温和,避免情绪共生。

最后,父母是否在情感上满足幼儿。父母是如何去陪伴,关注幼儿的,还是只有在幼儿做出某些行为才会获得关注。如当幼儿出现捡丢掉的垃圾,或是拿学校的物品这样的行为时,成人才会关注幼儿,那么幼儿就会因为想获取成人的关注,而频繁地把垃圾物品带回家。 所以,成人需要做的是给予幼儿持续的情感陪伴。

■ 分享人 丨 张庆

北京海淀崛起实验学校 爱和自由教学基地

女儿7岁,她从小就不舍得丟东西,快递包装、玩具包装全都要存着。前几天在幼儿园丢了同学送的生日礼物发卡,大哭不止,一整天都在那样的情绪里,上课心不在焉。想请教老师,是否平时对孩子情绪接纳过多,把情绪强调,放大了?

从妈妈的描述中,知道孩子不舍得丢东西,很多东西都存着。面对这样的现象,需要关注以下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时候孩子觉得物品很有趣、可爱,想收藏。有时候孩子和一件物品有了连接,产生了情感的依恋,这件物品就能给孩子带来慰藉,这样孩子也不会随意把东西扔掉。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的占有敏感期可能没有顺利度过。这是孩子在体验占有一件物品,体验我是这件物品的主人,体验我可以完整地拥有一件物品。我可以丢掉,也可以不丢掉。我是有选择的,我是可以支配这些物品的。也有可能是孩子会担心一些物品丢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针对这两种情况, 建议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体验。

孩子丢了同学送的生日礼物发卡,大哭不止。有可能是孩子非常珍视和这位同学的关系,也非常珍视同学送的礼物,这样才会有深层次的情绪表达。这时候,成人就需要倾听孩子的情绪。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可能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很重要,礼物丢了之后很伤心、很难过,需要情绪的表达。

从问题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孩子长时间在情绪里,我认为这恰恰是因为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真正的接纳和倾听。妈妈可以和孩子说:“ 是 的,发卡丢了,你很难过。妈妈看到你很难过,妈妈可以陪着你,想哭可以哭一会。是的,你很难过。” 等到孩子的情绪流淌之后,孩子的内心会趋于平静。

这时,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整合:“ 是的,有些物品确实是会丢的。 ”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 孩子接纳一件事情是需要一个心理过程的。

爸爸:“你为什么要送花给妈妈?”

宝贝:“因为我每次送花给妈妈,她都会笑得很开心。”

杜卓逸 广州市海珠区时代廊桥幼儿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