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强制男性休30天产假之争

原标题:突发:强制男性休30天产假之争

作者:沈三万老沈

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城市,“敢为天下先”向来是其独一无二的气势与气魄。

2020年开年,上海再一次出手,在社会高度聚焦的民生话题之一:生育问题上,大刀阔斧,抛出重磅!

1月8日,上海市妇联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妇联建议,合并产假和配偶陪护假为家庭育儿假,并将现有夫妻双方的138天假期延长至半年,即182天,夫妻双方协商确定各自休假天数,并强制父亲休假不少于30天。

新闻一出,舆论四起,最早发布该消息的澎湃新闻微博在一天之内互动过万,点赞量超18万。

在全民热议与情绪过激的背后,是看似“简单”产假问题的“不简单”。

是的,随着上海的这一条重磅建议推出,“产假”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休假问题,它将男性、女性、公司、社会保障、社会包容度等要素,构建成了一个整体,内部的矛盾冲撞与博弈、成本与利益的取舍,就此达到巅峰。

老去的上海

为什么是上海?

“世界东方”的地位赋予上海大刀阔斧的改革气魄,诚然是一大重要因素,但更多不能忽视的,是现实的倒逼。

目前,全国少子化和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就是上海。

  • 2019年,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秦净表示,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预计2020年上海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30余万, 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6%。
  • 同时,2018年全国各大城市出生率排行榜显示,2018年,上海的出生率仅为0.72%, 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也许有人会说,不怕,还不是倒数第一。这就错了,倒数第一是辽宁,但辽宁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就是东北人口的持续流出现象,在这种现象之下,辽宁的低出生率尚且有宏观原因衬托,上海却截然不同,作为最能吸引外地人口流入的中国经济重城,在持续多年的巨量人口流入背景下,依然能取得如此低的出生率,让人们不禁惶恐:一旦连人口流入这一因素都渐渐减弱,上海会变成一座怎样的“老龄化之城”?

因此,上海在促进生育率方面的举措可谓快马加鞭。

“两会”期间,上海市妇联拟提交6份议案、提案,从加强顶层设计和改善民生出发,全面围绕妇女权益保障、家政服务、家庭养育、青少年心理服务等问题展开。

1月8日,上海市妇联率先抛出重磅建议,可谓条条颠覆!

这其中,“将现有夫妻双方合计138天的产假和生育假延长至半年,即182天,并强制父亲休假不少于30天”这一条建议,尤其引起了舆论的全面热议。

  • 有人表示:支持!“丧偶式育儿”的终结,将从此条建议开始。
  • 有人表示:支持!女性现有产假根本不够用,应大力延长。
  • 有人表示:反对!如若实施,对家庭而言,不止女性会受到就业歧视,男性亦然,家庭财政收入将受到极大威胁。
  • 有人表示:反对!中小民企更不敢招未婚未育男女了,让中小民企怎么活?

以上说法,皆有道理。

事实上,从经济学角度看,此条建议背后折射的矛盾,正是“产假成本”该由谁承担的问题。

在此之前,产假成本的负责人主要是女性、以及女性所在的企业;在此之后,产假成本的主要负责人变成了女性、男性、以及女性所在的企业、男性所在的企业。

意见中表示:在强制父亲休假不少于30天的基础上,男女双方各自休假的天数,由双方协商确定。

于是问题显而易见:在“休产假”即等于个人及个人所在企业负责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有哪一方会愿意负责?

放眼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此条重磅建议的推出,并不是上海独有,从全球范围看,上海正是借鉴了“全球经验”。

那么,由此引发的男性、女性、企业间的“产假矛盾”,在国外面临怎样的局面呢?

首先,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没有女性带薪产假一说,男性也一样,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产假制度最不清晰的。于是有人说了,看见没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剥削。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老沈就此与留美资深人士、同声传译专家谢瑜进行了交流,其从三方面对美国的产假制度进行了解读。

第一,对“美国没有产假”的误解。

在美国,有没有产假,国家没有强制规定,主要看公司。比较好的公司都会有产假,不仅女性有,男性也有,时间一般为6周。

为什么是6周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第二,对“美国女性不需要坐月子”的误解。

很多人会误会,美国女性没有坐月子的说法,所以不需要休产假,其实这是误解。在美国,女性生产之后,通常在第6周左右会被要求去看一次妇科医生,换言之,从生理层面讲,美国人是默认女性生产完6周内是需要休息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公司的产假大多数在6周左右。

第三,双职工家庭的婴幼儿抚养问题。

在中国,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双职工家庭的婴幼儿面临“无人抚养”的困境,也因此,不少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从而引起了职业与育儿、家庭与企业之间的矛盾。那么,在美国呢?

表面看来,美国的“个体独立文化”使得“祖父母抚养婴幼儿”更不可能,比中国面临更大的困境,但其实,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给予了重重的托底。

美国有一项社会保障叫day care,也就是“日托中心”,双职工家庭可以将孩子交予日托中心照顾,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选项。而对于更愿意自己带孩子的女性而言,除了day care,暂时离开职场做全职妈妈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就涉及到第四个问题,美国女性一旦做了全职妈妈,多年后再次回归职场,还可能吗?难度如何?

谢瑜表示,难度有,但确实没有那么紧张。原因有二,第一个是因为美国社会这种现象比较常见,社会对之的包容度比较大;第二个是因为重返职场即使需要换行业,接受再教育需要承受的社会压力也并不大,大部分学校写文章提交申请即可,40、50岁中年人和20岁年轻人一起读书,也并不会受到歧视。

那么,除了美国之外的国家呢?

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

老沈与定居澳洲的白领小张进行了交流,小张从三方面阐述了澳洲的产假制度。

第一,澳大利亚产假一般来说只对在职女性,政策每年都会变,但变不多。产假多长看你想怎么请,单位想怎么给,一般女性会选择1年左右的产假,也有几个月也有一年多,没有工资。

以小张为例,当时的政策是生育前10个月有全职或兼职工作满一定的小时数,就可以从政府领18周的最低工资。

第二,女性如果没有工作,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可以申请对应的一些小孩福利,但是不多。

第三,当全职妈妈数年后想要重返职场,澳大利亚的整体社会给予了相对开放和理解的态度,找工作和女性年龄没有很紧密。换言之,不会因年龄而受到很大歧视,所以,澳洲的全职妈妈数量并不少。

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对“产假问题”而言,男性、女性、企业该给多少产假,并不是影响问题本质的原因,更本质的原因是在于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整体文化对生育男女的包容度与开放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单身税”“未育税”在全球范围内已是普遍现象。单身、未育的社会人将缴纳更多的税,通过宏观调节赋予给养育孩子的家庭,以减少家庭育儿成本的支出。

这一做法目前在中国尚未存在,我们可以想象,在生育率不乐观的未来,上海此次的“男女产假制度”其实并未触及问题根本,但已然触到了社会痛点,引起了巨大争议,如果未来借鉴国际做法,实施更多的生育政策改革,势必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道阻且长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高鼎以一首《村居》名扬天下,诗人将儿童、东风、纸鸢放在了同一幅画面中,使孩童赋予社会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巨大作用跃然于纸。

没有孩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没有孩子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

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于指责男性对待生育问题的不作为,习惯于指责女性对待生育问题的情绪化,习惯于指责企业对待生育问题的不仗义,我们从未想过,所有个体化为整体的社会,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这才是一个一锤定音的角色,这才是一个需要从沉默走向发声的角色。

也许,最令我们欣慰的是,社会正在觉醒,即使醒得很慢、很难、很犹豫,但它仍然是在觉醒的路上。

这才是未来的希望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