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赋险些被埋没,原因竟是父母不懂观察?_

原标题:孩子天赋险些被埋没,原因竟是父母不懂观察?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她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结果心理医生却告诉她:你的孩子不是多动症,你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舞蹈家。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成了一名非常出色的舞蹈家。

孩子的天赋差点就因为妈妈的误判而被埋没。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本该和孩子关系最亲密的妈妈,却没有发现孩子身上隐藏的天赋和潜能?

因为,很多父母都不懂如何观察孩子。

不懂观察,就无法了解孩子,无法发现他们的特点、潜能和天赋,无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孩子有针对性的引导。我们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其次才是一名引导者。

观察什么?

不仅要观察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观察他们内在的心理诉求和成长需求。

观察,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词语,但客观地说,能够充分践行这个词语的父母并不太多。

通俗的解释,“观察”就是“看”,但这里的看并不单纯是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从知识、意识层面细致深入地观察,了解孩子的特征、需求与兴趣。

观察幼儿要细腻,要具备一双鹰的眼睛——不仅要观察到幼儿的外在表现,更要看到幼儿的内心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孩子。

老师通过观察孩子的工作,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和内在秩序的发展状况,比如专注力、协调性、独立性、秩序感和社会性,同时,也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引导。

孩子生命的张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们积极向上、渴求探索,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大脑活跃程度也远比成年人要高,3-6岁更是孩子在语言、健康、意志、探索、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敏感期内,孩子学习的意愿、动力和能力都非常旺盛,因此,就更需要父母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潜能并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抓住敏感期这个时间窗口,收获更大的成长。

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天赋能否得到培养,取决于我们是否透过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观察到了他的天赋所在。

如何观察?

观察应该要有科学性,以尊重观察到的一切、不随便干扰孩子为前提。

回想一下,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你的表现是下面哪一种?

第一种:简单地赞扬几句:“你拼的这个小火车真棒!”然后就转头看手机或忙自己的事情了,空闲的时候过来问问孩子“好不好玩呀”,也不管是否会打扰到孩子……

第二种:在旁边默默地观察,他挑选的是什么玩具?他对一个玩具的注意力能持续多久?他玩完一个玩具后是随手丢在一边还是主动收好?他喜欢的是机械类还是拼插类玩具……

相信很多父母的答案都是第一个。因为不懂观察,身为和孩子最亲密的父母,无法真正科学、理性、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无法发现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和成长需求,甚至会像本文开头的那位妈妈一样,把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误以为是某种缺陷......

对孩子的观察需要有科学性,我们要尊重观察到的一切,并且不能干扰孩子。

科学的观察有两个特点:耐心和平等。首先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能通过孩子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细微的表情,去观察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且做到持之以恒。其次,父母和孩子要是平等的,父母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在观察的时候,总想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其实,孩子和成人的学习模式不一样,孩子拥有吸收性的心智,在探索过程中,随时吸收外界的各种知识以满足自身的成长需求。比如搭积木,成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把积木搭得又快又好,但孩子搭积木并不是为了“搭好”这个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的可能是其它很多知识:比如积木的触感、形状、大小、颜色,还有小肌肉能力的锻炼,等等。

但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观察的时候缺乏耐心和平等的心态,往往会忍不住去干扰孩子(“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去做!…”),或者将孩子和别人去比较(“你看别的小伙伴就能…,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如果父母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永远也观察不到一个真实的孩子,更遑论准确地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了!

这里有个小建议,父母可以多做观察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把孩子的成长记录下来,这么做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注重思考,更加理性,对孩子的观察更科学,最终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