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但愿有一天你会懂:

原标题:最好的关系,但愿有一天你会懂

亲子间的爱就是世界未解之谜矛盾又难懂!

「但愿有一天你会懂」

是父母的心愿,也是孩子的期盼。

父母的关心与叮咛,

常常化身为情绪与唠叨,

明明有浓浓的爱,却因此怒目而视。

有时爱也会变成伤害,

献给都是这样伤痕累累,勇敢长大的我们。

超难懂亲子之间的爱

擅长疗愈画风的幾米,经常在作品当中提到各种家的样貌,尤其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童言童语,却都是大人们的内在小孩,诉说自己被忘记的需要。

从《我不是完美小孩》描绘一个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期待而挫败的孩子,到《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里从孩童之眼,看见大人的陈腐大道理,并无道理。

这一次他说《但愿有一天你会懂》,细致地描绘在家庭场域中,孩子如何对大人失望、受伤到无可奈何;亲子间的沟通难题与情感隔阂也浮现而出。探讨大人与小孩之间的角力拔河,反映出亲子之间的爱其实“超难懂”,大谈关系中那些说不出来、不吐不快的处境。

在《但愿有一天你会懂》故事中,有一个叫小光的男孩,他活泼好动、古灵精怪,每件事在他心中都充满新鲜感,想要一探究竟。但让他困惑的是,他期待父母陪伴,可是大人总是繁忙,总是用各种叨念、要求来代替关怀,总是叫他听话懂事、努力用功,连一起看星星这样微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在小光满心伤感的时候,从天而降的宇宙飞船走出一只绿色的流星熊。流星熊安慰小光,可以代替小光挨骂、代替小光考试⋯⋯两人于是交换身份,流星熊变成小光的模样,代替他面对日常的各种压力,小光则搭乘流星熊的宇宙飞船前往远方的小行星,和各种可爱动物一起游玩。

要你读书是为你自己,不是为了我。

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跟爸爸妈妈讲?

你不担心你的未来,我都快担心死了。

我辛苦了一辈子,还不都是为了你。

……

年轻的读者看了那些话语,应该都心有戚戚焉;

而为人父母的读者应该也会觉得,这些场景对白似曾相识,很像平常自己也会脱口而出的话语。

小孩盼望父母,但愿有一天你会懂我就是我,别把我往你想象的形象推去;

而父母也盼望小孩,但愿有一天你会懂我是多么用心良苦为你好、是不想你再走我走过的冤枉路。

小孩与大人间的拉锯似乎永远不会停歇,每个人也总是永远在忍耐对方,希望“但愿有一天你会懂”。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本书呢?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亲子关系的问题很痛,

我想用一支笔,画那几张图,

告诉世界,我知道你受伤了,

我能做的不多,但想给你一点安慰,好不好?

——幾米

Q 1. 聊聊这次作品《但愿有一天你会懂》选择“亲子隔阂”这个题材。

A:我近年来的作品,几乎都以小孩子当作主角,也不知道什么缘故,觉得用小孩当主角就可以把想要讲的故事都画出来。以小孩当主角之后,自然就会带入去设想小孩的生活、在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当然这种亲子间拉锯战的主题很容易就会跳出来。

Q 2. 《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与 12 年前《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想传达的事情有不同吗?

A:《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在标题上就点出两代的争执,但细看内容还是比《但愿有一天你会懂》轻松很多;里面只是小埋怨、大人也没有真正出场,而且不是每一篇都扣准这个题目。当时画的短篇作品还是保有一种较为松散舒缓的调性。

后来我在短篇作品的创作方式慢慢有了变化,发展出连续的剧情;即使每篇是独立的事件,背后也有串连的人物关系。《但愿有一天你会懂》里也有连续的情节和同一组的角色,所有的图文都是针对这主题来辩证,可能也就会挖得比较多议题出来。如果说《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比较抒情一点,《但愿有一天你会懂》已经进入到想要解题论证的地步(但当然不是要当作教 know-how 的教养书)。

Q 3. 你如何看待家庭中普遍的言语暴力现象?

A:大概是我没办法解决这些,才会想要用创作来发泄、安慰吧。

人与人间的各种暴力状况好像都没减少,现在因为传播发达而让我们看到更多案例。这些状况不光是在家庭里,职场里也很多,只要有阶级关系、权力关系、上下尊卑的地方,就会看到。

我想这也是创作被人们需要的原因,来安抚我们受伤的灵魂。

Q 4. 现在这时代,跟你成长的时代,亲子间的相处与沟通模式有什么不同?

A:因为数字科技的发展,小朋友这些数字原住民在现在环境里的高度融入,因此把世代距离越拉越大,沟通也可能加速拉远。

《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书里呈现的可能是两代人的交错,父母长辈还是习于——或在种种生活压力下选择用最快速的方式——以责备或训话来对应小孩。但书里小光跟小熊的对话则可能是我设想年轻一代的想法。书里的对话针锋相对,但也可以看到背后预设两代不同的家庭观念。

Q 5. 你觉得在现代家庭中,孩子的创伤通常来自于什么?

A:如同我在书中讲的,很多大人无心讲出来的话,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创伤。或是不明确、敷衍、不在意的态度,也都有可能让小孩子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受到伤害,但可能这些在大人眼里都不觉得重要,或不觉得有什么好受伤的。

变化越来越快速、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也许让亲子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态度可能更开放,但相处的时间少,也就造成问题。

Q 6. 书中安排了天使般的“流星熊”,来到地球代替受伤的孩子长大。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与构思是什么?

A:《但愿有一天你会懂》源自于书中那几张跨页的、小孩与动物头碰头谈心的图画,之后我就会设想为什么小孩会去做这件事?是不是有什么事难以跟其他人说,只能找动物诉说?慢慢就发展出来小孩对父母的故事主题来。

因为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不是一本观察、调查而来的书,我也没能去调查家庭风貌归结出结论。书里大人对小孩讲的话大概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会听到,是不必经过特别去观察便会接收到的信息。只是我们的小孩都被教导要有耳无嘴,所以我安排了书中男孩小光和小熊的对话来疗伤,透过他们的对话和小光的心里话,来突显这些每天被许多大人说出口的话会多么伤小孩的心。

创作里的种种,很难简单明确说出是什么来源,往往是种种想法与刺激加入后逐步变化的。

《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一开始并没有流星熊这角色,是小光和各种动物谈心的故事,故事逐渐发展,觉得小光这样孤单的小孩应该要有陪伴者,所以创造了小熊布偶,慢慢便发展出了流星熊。到后来连流星熊也受不了地球父母的唠叨,有种地球爸妈跳针征服宇宙的感觉。

在幾米这次的创作最后,父母好像还是统治宇宙了。他们所代表的威权与身份,单刀直入的只字词组,落在家的每个角落,孩子们有点战战兢兢,或许还是长大了。

如果有机会,家人可以如何共同去面对这些伤口?

幾米说这个问题好深,“这不是我能回答的呀。”转头他又说,自己对这类议题有着焦虑,还有因为无法解决,所以才想透过创作发泄吧。我想象他握着笔,继续画着他看见到的,真实的家。透过每一个色块、每一个角色,每一句话,想疗愈家家户户里,因为爱而疼痛的家人们。

而他说的那个无法解答,关于家的又深又难的问题,便是“回家吧”今天在这的理由。家应是可以给人力量与慰藉的所在,虽然从幾米的创作、我们放眼望去的家,或者自己的家,好像都没有那么温暖;但至少从现在开始,我们不用再只是逃避,我们已经开始要说,大人小孩们啊,如果我们没有怀疑过彼此相爱,那么就一起,找回可以爱的家吧。

或许,像幾米笔下的那只流星熊,成为彼此从天而降的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