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从来都不应该被“穷养”】

原标题:男孩,从来都不应该被“穷养”

文 |妙黛

本文由:男孩派(boy666dj)

1

中国有句古话: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因为男孩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就能吃苦耐劳,加倍努力,也能更早承担家庭责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是在一期《奇葩说》中,辩手冉高鸣的故事刷新了我对“男孩穷养”的认知。

大学的时候,他暑假期间兼职去北京朝阳公园打工。打工的内容有两项,喷火和驯兽。

喷火就是喝一大口煤油,然后喷出火来,喷一口80块钱。

驯兽就是被打扮得像个东南亚混血,在众目睽睽之下与海狮接吻。

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大学生去打工也是正常的。并不是说这份工作不体面,而是他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个不被注意却很刺眼的角色——给他拍照的人,他的同班同学。

冉高鸣选择了用一个暑假去喷火,赚取4000块的兼职收入,而同学选择了没有实习工资的报社。

同样的时间,他舍不得那几千块钱,自然就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我们中国人总是羞于谈钱的,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面,仿佛多给孩子钱,就是在纵容孩子的欲望。

冉高鸣和他的同学家庭条件相差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两个男孩之间鲜明的对比令人心疼。

并非只有大人需要钱,孩子的世界也需要金钱带给他们应有的满足感与选择权。

在养育男孩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奉行“男孩穷养”,不让他们沉迷享受,为将来攒足成家立业的本事。

但是,凭什么因为他是男孩,就应该苦哈哈的长大?凭什么因为是他是男孩,就应该错失成长中金钱带给自己的快乐?

所谓穷养并不是指的那些没钱的家庭,而是那些不断地跟孩子强调,“咱们家没钱”、“做人要吃够苦才能甜”这样的心理暗示。

穷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2

从小“穷”到大的孩子,不敢遵从本心

在金钱上紧巴巴的孩子,不一定能“顺其自然”地收获责任感。

相反,从小穷养的孩子,长期生活在“身后无人”的惶恐中,很难面对真实的自己,很难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

对于小孩子而言,穷养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匮乏。

真正的穷养,是不断地强化贫穷,导致一个孩子精神上的贫瘠。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极度穷养的孩子。

妈妈怀着他三个月的时候,爸爸就工伤去世了。为了守住对爸爸的承诺,妈妈终生未嫁,忍受着清贫与别人的眼光,她从小就告诉陈孝正,你必须出人头地。

上大学后,出国深造是母子二人共同的梦想。陈孝正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的确非常“争气”。

可是,郑薇这个活泼机灵的女孩打破了他一切的节奏,让他苦哈哈的生活中有了一点点亮光。

他觉得出国,出人头地好像不那么重要了。能在国内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守着自己喜欢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这个从小“穷”到大的孩子,心里终于可以有一丝丝甜。

但是,见过郑薇之后,陈孝正的妈妈却极力反对。她让儿子跪在爸爸遗像面前,反复对他说着陈年旧事:

我一个人带着你,求工厂的领导给我换一个不用三班倒的工作,到处看人脸色;

你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钱都不够学费,我只能跟二叔去借了500块钱;

郑薇这样的女孩,需要人放在手心里捧着,而你现在没有这个资格。

最后,她还告诉了儿子一句话,贫贱没有快乐。

这些话不知道她对儿子说了多少遍,也是这些话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帅气的男孩,内心却是阴郁自卑的。

一个寡妇带着儿子生活,日子的确是苦,但是真的没有必要一直跟儿子强调艰难的细节,没有必要告诉儿子他“配不上”。

不管是男孩女孩,他首先是一个孩子。既然是孩子,就需要在一个有爱、有支持、有信念的家庭中长大。

不断的强化“我们很穷”、“我们不容易”,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不配去选择。

每当他想选择一个忠于自己,让自己开心的人或者事的时候,他内心都会滚烫挣扎:我的爸妈苦了半生,我不能幸福。

不敢去选择幸福的孩子,又怎么能真正的幸福?

3

从小“爱钱”,是一种美德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快和更好,要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产生欲望,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了物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变坏”,害怕孩子沉迷物欲就跟孩子强调贫穷。

从小让孩子接触钱,不是什么坏事。

首先,我们家长要做到定期“发工资”。

作为成年人,每个月的工资能给我们安全感,年底的年终奖能给我们幸福感。

孩子也是一样的,定时的零花钱就是他们的安全感,压岁钱就是他们的幸福感。

零花钱的多少根据家庭情况而定,没必要多只要保证持续稳定就好。

其次,“有钱”的孩子,该学会花钱。

我们让孩子手里有钱,可不是让他们胡作非为。像日常的文具,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的小物品,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购买。

用自己的钱买东西,和用妈妈的钱买东西,感觉当然是完全不同的。

让孩子从自己的钱包掏钱,也就是让他们知道,钱可以换取物品,而物品可以给自己满足感。

金钱与满足感的结合,是金钱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没钱”的时候,孩子需要上一节教育课。

其实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定期给钱和让孩子自己买东西都是不是什么难题。

真正的问题,是出现在孩子的钱透支了,却又有想买的东西,或者是喜欢的物品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总有买不起的东西,或者选择不买,或者选择想办法挣钱买。

我们可以当孩子的“银行”,如果他们跟我们借100块,那我们要从日后他们的零花钱里面扣120块。同时,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赚钱的方法,比如帮我们收拾文件,取个快递等等。

成年人的消费法则,孩子也应该早早学会。

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4

穷养或富养,重点在于“养”

除了让孩子不贫穷,不“心穷”地长大,我们为人父母,更应该知道,穷与富所创造的环境,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父母用心的养育。

不让孩子因为觉得“自己穷”而自卑,不让孩子因为“我爸有钱”而自负。

养育孩子,“育”才是最重要的。

前几年流行的综艺节目《变形记》,几乎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问题孩子”。没有自主生活能力,花钱大手大脚,沉迷网络,逃学辍学……

家长想要把他们送到贫困山区,体会一下穷。期待他们能通过贫穷,知道生活的艰难而改变自己。

但是他们经历的农村生活,并没有改变他们。其中有一个男孩说,我原来觉得我能开宝马,现在觉得自己至少开玛莎拉蒂。

同样,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见识到城市的生活后,回家依然把自己当大小姐,指使家人“伺候”她。

所以说,只寄希望于通过改变环境的穷富,来改造一个孩子,那都是父母在“偷懒”。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引路人的,他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应该怎么花钱,应该怎么生活。

我们的家庭条件,或好或坏,给孩子的零花钱,或多或少,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把精力放在亲力亲为的教育上面,用心去关注孩子的性格,用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不管环境如何,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情,紧跟其后的“养”,才是教育的核心。

穷或者富,都是一个孩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孩子更在意的,是父母的“在意”。

来源:男孩派(boy666dj)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原文标题《《奇葩说》冉高鸣曾为80块喝煤油:被穷养的男孩,心里有多苦?》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王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